资源富集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内蒙古乌审旗为例

分类: 图书,经济,区域经济 ,
作者: 常亚平著
出 版 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1字数: 159000版次: 1页数: 210印刷时间: 2008/05/01开本: 1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784097包装: 平装目录
导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文献综述
第四节创新及其尚待继续研究之处
第一章县域经济相关概述
第一节县域经济概念
第二节县域经济特征
第三节县域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概述
第二节县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绿色经济
第一节绿色经济的提出和内涵
第二节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绿色经济的内容
第四章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节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第三节鄂尔多斯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第四节乌审旗经济发展状况
第五章绿色乌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绿色乌审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绿色乌审理念的发展
附录一:乌审旗旗委书记对绿色乌审的解读
附录二:乌审旗旗委书记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解读
第六章绿色工业
第一节绿色工业概况
第二节绿色工业特征
第三节绿色工业发展
第四节绿色工业案例
附录一:乌审旗人民政府旗长对绿色工业的解读
第七章绿色农牧业
第一节绿色农牧业概况
第二节绿色农牧业特征
第三节绿色农牧业发展
第四节绿色农牧业案例
第八章绿色旅游
第一节绿色旅游概况
第二节绿色旅游特征
第三节绿色旅游发展
第四节绿色旅游案例
第九章绿色城镇
第一节绿色城镇概况
第二节绿色城镇特征
第三节绿色城镇发展
第四节绿色城镇案例
第十章绿色行政
第一节绿色行政概况
第二节绿色行政特征
第三节绿色行政发展
第四节绿色行政案例
第十一章绿色文化
第一节绿色文化概况
第二节绿色文化特征
第三节绿色文化发展
第四节绿色文化案例
第十二章绿色乌审模式的总结
第一节绿色乌审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节绿色乌审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绿色乌审模式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书摘插图
第一章县域经济相关概述
第一节县域经济概念
县域经济是一个蕴涵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后,县域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县制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县,作为一级行政建制,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国君权威不再,那些西周时期分封的、以屏藩周王室为初衷的诸侯国,已经用两百余年的时间,在经济、军事、政治诸方面积聚起无比强大的力量,而众多力量强大的诸侯国的并存,则为下一步中原地区的混乱与争雄埋下了隐患。
春秋前期,诸侯国对地方的统治仍然沿用西周所确立的世袭采邑制。各级贵族所受封地一般被称做“采邑”,在“采邑”内,贵族拥有对土地、人民以及军政事务的绝对支配权,并役使家臣处理日常事务,他们对国君已经没有了早先的尊崇与服从。春秋中叶以后,群雄逐鹿开始初现端倪,而已经尾大不掉的采邑封侯却已不再从人力、物力上对国君提供毫无保留的援助与支持,采邑制已经开始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所在,亦是破除之所在。有鉴于采邑贵族不服调遣,自己难以在兼并战争中集中事权的无奈教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在灭掉弱小的国家之后,在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统治时,便开始一改传统的分封制,转而实行由国君直接控制的郡县制。据《左传》记载,在楚武王、楚文王灭掉权、申、息等小国后,已经开始将这些小国改为县。此后,当时的其
他诸侯强国如晋国、齐国、吴国等,也都陆续开始置县。至春秋末年,设县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论及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常常被相提并论,而且郡是作为县的上级机构存在的。其实在郡、县设置的早期,郡一般被设置在偏远的边疆地区,虽然其面积比县要大一些,但因其辖区地广人稀而又相距遥远,所以地位要比县低。晋国有一条军功奖励政策: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应该可以作为这一结论的佐证。当然,事情总是在变的,当时,兼并战争频繁而又激烈,为了有效抵御外来侵略,国君往往不得不赋予身处边境的郡守以应付突发事变的权力,从而导致郡制逐渐位尊权重,最后凌驾于县制之上。秦朝的一统,不仅是前期社会变革的尘埃落定,也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政体变革的一个总结。秦灭六国,统一中原,统治辖区的广阔与复杂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单一的诸侯国,作为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具有表率作用的第一个王朝,面对广袤的领地和众多的民生,如何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地方统治思路,成为秦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群策群力的结论是: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样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作为一种地方政权组织体系,随着秦朝统一中国而最终确立起来,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