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各级教育,
作者: 陈于仲编著
出 版 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209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8111478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论》从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发展观、管理观和文化观出发,结合国内外高校校园规划的成功事例和典型案例,讨论了规划的宏观视角、目标和微观视角:对校园的空间规划,文化景观的规划,校园风貌的维护规划等规划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了令人信服的有理有据的论述和探讨;同时,作者还简要地概述了我国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历史与对未来的展望。
作者简介
陈于仲,副教授,四川盐亭人,生于1951年9月。早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最高学历为现代管理研究生。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注册管理工程师,四川省建设工程一级总监、评标专家。
已公开出版专著:《招标投标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建设工程造价》(四川大学出版社)。
近期主要研究方向:建设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践;校园建设规划学。
目录
第一章 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发展观
一、校园建设规划面临的矛盾与出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建设规划所遇到的矛盾
(三)科学发展观的统领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第一要义
(一)校园建设规划与大学发展的特征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理念创新
三、校园建设规划的核心
(一)为师生员工服务
(二)依靠师生员工参与
四、校园建设规划的要求与方法
(一)校园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管理观
一、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观
(一)计划与规划
(二)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特征
二、建设规划中的人本观
(一)人本管理的一般
(二)人本观与校园建设规划
三、建设规划中的“共同愿景”观
(一)共同愿景和氛围的塑造
(二)校园文化的塑造
(三)哈佛大学“共同愿景”的塑造
四、建设规划中的“人际沟通”观
(一)和谐氛围的构筑
(二)人际交往空间和环境的构筑
(三)“人际沟通”观的链接
第三章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文化观
一、认识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
(三)校园文化的特征和功能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核
三、校园建设规划与大学精神
(一)校园规划的重心
(二)大学精神指导规划
(三)规划体现大学精神
四、校园建设规划与校园的文化个性
(一)认识校园的文化个性
(二)文化个性是校园建设规划出发点
第四章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宏观视角
一、从物质空间延伸到精神空间
(一)激励教师的提高与学生成才
(二)激发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捷
二、充分展现大学的价值取向
(一)中国古代与当代大学的价值取向
……
第五章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原则
第六章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微观视角
第七章大学校园空间布局的建设规划
第八章大学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规划
第九章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回顾展望
第相链接〔1〕国内外校区建设规划
第相链接〔2〕校区交通建设规划
第相链接〔3〕厦门大学的建筑楼群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二章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管理观
一、校园建设规划的计划观
在管理学的意义上,校园的建设规划属于管理学中“计划”的范畴。实践证明,人们关于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计划”特征,因而人们关于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全部活动,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计划与规划
规划是比较全面的长远计划,有谋划、策划、战略部署的含义。它用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一项事业而需要比较长时期完成的工作(工程),提出若干年内的带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工作部署,制定出发展远景和总目标,并为其实现所确定的阶段、步骤、方法与措施等。经验证明,制定好一个规划,其某项工作的实施与运作就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按规划的范围不同,规划可以区分为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高校的校园规划是规划中的一种类型,它是为适应高校所内含的特定任务,为在校园内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师生员工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氛围,是对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全局性的总体安排。
在管理学的意义上,规划属于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战略性、全局性的长远计划。管理学中的计划范畴有两层含义,一是把“计划”作为名词而定义为:它是一个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人们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给予安排的管理文件:二是把“计划”当作动词,定义为: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而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