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展望2008

分类: 图书,艺术,绘画,绘画理论,
作者: 徐恩存 主编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40000版次: 1页数: 128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铜版纸I S B N : 978750118330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美术2008展望,收集了许多名家的作品,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本书分为:当代名家文献、学术关注、艺术论坛、视野文本、院校巡礼、它山之石和历史回眸几个栏目。
目录
当代名家文献
当人在思考生命的时候——付新民的现代艺术创作
学术关注
几何抽象的文化隐喻——评李飒几何抽象系列作品
艺术论坛
当代绘画,以转型为标志
视觉信息中的提示性及构成形式
论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态势
视野•文本
贾荣志作品
院校巡礼
处境倒叙
轻轻推门——一次增进视觉免疫系统功能的“病理”诊断报告
创造性思维是一代艺术家的必然选择
他山之石
阳蕾艺术中心
历史回眸
简析南宋禅画样式的形成
书摘插图
几何抽象的文化隐喻——评李飒几何抽象系列作品
作为一种在20世纪以来风靡欧美的艺术风格,几何抽象向来代表着工业文明、现代化、机器生产、复制、非叙事性……从现代主义初期的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到荷兰风格派,再到后现代主义阶段的抽象表现主义、后绘画抽象、极简主义,几何抽象以其结构的方式解构着传统的视觉经验和审美观念,从绘画到雕塑,从建筑到设计,几何图形的简约和色彩的平涂成为艺术界最时尚、最前卫的话语。然而,几何抽象和纯色所带来的形式创新并不只是视觉上的重创,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反思或政治态度。
几何抽象单纯简洁的形式背后为我们留下太多的遐想空间,美术史家或艺术批评家史无前例地寻找到一个可以完全不受艺术家原始创作意图制约的空间来自由发挥想象,将艺术作品,这个原本强调创造者原创性的东西以个人的方式加以咀嚼。他者取代艺术创造者对作品进行阐释,剥夺了艺术家的话语权。李飒却是一位敢于自我表白,表达其对艺术、对传统、对当代生活、对生命意义的态度的艺术家。李飒的这批几何抽象风格系列作品,严格上讲具有某种生命抽象意味,带有明显的符号隐喻,它们既呈现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比如弧边三角形、条纹、直线、小圆点、像匕首一样锐利的尖角,又时刻使人联想到某些我们似曾相识的东西,比如自行车座、车把、男性生殖器,这些图形在李飒的精心安排和布置下又化身为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的“荷石图”或“飞鸟竹石图”。李飒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努力地向人们暗示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存经验闻的重合点,或者说,用他自己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存体验建立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他所植根的国画传统的理解。
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西方艺术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大量运用波普手法创作所谓的“民族艺术”,以表面上的“政治反思”代替了鲜活的个人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艺术的自主性和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李飒以他睿智的视角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传统文化面对现代社会的出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找到传统的魄力所在,能够找到现代性在撕裂传统时留下的痕迹,也能够找到现代生活的印证。
珐琅、水墨、符号化的印章、箔的使用以及大面积的空白——国画中的留白,颇有“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从材料到构图处处都能嗅到中国文人的书卷气。对传统文化的深沉的钟爱或许源自他的家庭生活和早期艺术经历。李飒的父亲李伯安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以西藏题材的水墨人物画著称,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国画,虽然像许多父子一样,两代人之间很难彼此理解,用李飒的话说是“交流的不可能性”,但父亲为艺术而牺牲的事实却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艺术在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李飒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传统艺术中那种对生与死的体味、无法摆脱的思虑的困惑以及想要“出走”和“逃逸”的空无。
作为在中西方文化猛烈冲击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李飒强烈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不适症”,他看到了两种文化的对立性,也看到了两种文化必然调和的顺应性。尤其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伟工作室的研究生经历对他的艺术转型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是他人生和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