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人生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王新平 著
出 版 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1字数:版次: 1页数: 160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2235378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美学”的专著,全书主要分为两部分,把美与人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且将美与人生的问题追溯到遗忘及潜意识等深层的心理层面来进行探讨。心理是从美走向人生或从人生走向美的一个环节,而情绪与理性在穿越心理结构时,必然会遇到障碍,需要通过遗忘与记忆才能走出心理的环节,将美与人生构成一个整体。
美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令人感兴趣的难题。虽然在这些方面有许多的著述,但由于它们没有从生物学和心理构成的角度来认识美的存在和产生的秩序,所以导致分歧较多,争议较大。本书在“美的类型和演化秩序”一节中作了一些基础性的探索,目的就在于确定美的对象存在的坚实基础,让美的研究能够脚踏实地地前进。美的基础研究对美学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由于本人的学识和知识水平有限,所作的努力还十分不够,希望有志者或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在这一方面作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简介
王新平,1966年出生,湖北天门人。在政府部门从事科技管理工作达17年,具备比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爱好哲学、美学、诗歌等,本书为作者的第一本专著。
目录
美
如何走向美
遗忘的世界
美的对象
心理构成
美的类型和演化秩序
美的本质
美与丑的关系
美的创造
人生
人生的认识途径
人生力量的现实根源
人生感受的深远根源
人生的积累
人生的轨迹与类型
人生的命运
人生的本质
美与人生
美与人生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美
遗忘的世界——美感发生的前提
有这样一种现象:在美感产生之前,在我们对审美对象的审视中,美感的产生过程并不为我们的大脑认识所察觉(也无必要察觉),具有隐秘性,给我们的审美过程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面美感在产生之后,都要回到我们的大脑记忆中来,在大脑记忆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于美感产生的深刻性,我们一般比较容易理解,那是因为大脑的记忆功能在明确地发挥作用,而美感所具有的神秘性来自哪里,我们的大脑却很难在记忆中去追溯。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划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种状态,并对潜意识活动作了比较多的描述,但他还没有把意识追溯到无意识。无意识是人的精神的一个神秘王国,也是弗洛伊德长期想探索的问题。其实无意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只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怎样去接近它。
对无意识的探索,在宗教理论中早就有涉及。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经常习惯于动态,受人的意识、思想、知觉、情感等活动的指挥,所以,儒、佛、道三家都主张“外动而内静”的处世之道,并以“心斋、坐忘”、“虚极、静笃”为着眼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修身养性方法(比如气功)。气功作用的机理就是通过“遗形忘我”,把人的意识调整到无意识的遗忘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气功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气功通过调整人的意识状态,对人的生命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已广为人们所熟悉。气功的作用肯定了遗忘是我们走向无意识的一种途径。其实,遗忘是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的最平常事情,并不是只有在气功状态下才能发生,只是因为遗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回顾一下我们的生命历程,在婴儿时期,我们无疑从环境中获得过很多信息。这一时期所获得的信息在我们成年之后,没有在大脑中留下任何印记,无论我们怎样回忆,都无法回想起来。这些信息哪儿去了呢?完全被遗忘了,没有给大脑留下任何可以记忆的线索,但也并没有对人的认识的形成产生任何不良的后果。是否在婴儿时期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获取任何信息?也不是这样的。事实证明,在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没有婴儿时期获得的信息是完全不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