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品红楼

分类: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过常宝,刘德广 主编,蔡元培 等著
出 版 社: 中国华侨
出版时间: 2008-2-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03印刷时间: 2008/02/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222475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红楼梦》是一个宝藏,她营养丰富只要还没有熄灭对生命个体存在状态的观照只要还存留着对人类情感的虔诚和执著,都需要从『红楼』世界中汲取养分;或许只有她,才能够如此淋漓地抱慰我们生命中的惊惶时刻。
《石头记》之为政治小说决非牵强附会,已可概见。触类旁通,以意逆志,一切怡红快绿之文,春恨秋悲之迹,皆作二百年前之 因话录、『旧闻记』读可也。
——蔡元培
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
《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
——鲁迅
内容简介
《红楼梦》是一个宝藏,她营养丰富。然而《红楼梦》不应该只是红学家们的《红楼梦》,普通民众同样也需要她。只要还没有熄灭对生命个体存在状态的观照,只要还存留着对人类情感的虔敬和执著,都需要从“红楼”世界中汲取养分;或许只有她,才能够如此淋漓地抱慰我们生命中的惊惶时刻。本书所选,基本上都是曾引起一定反响的红学研究成果,代表着各个时期红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为了让她显得真实,显得亲切,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第一,权威性与通俗性、趣味性的结合。本书各篇的作者,大多数都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红学”名家,也有著名的作家、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是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本着对《红楼梦》的挚爱,基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察和领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红楼梦》的阐释。他们的见解虽然不能说一定就是真理,但无一例外都以求“真”为旨归,他们的态度是严肃的,其结论是具有权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尽量选取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作品。《红楼梦》不应该只是红学研究者的盛筵,她也应该走向民间,走入寻常百姓的心中。因此,本书所选都是些语言明白晓畅、深入浅出,读起来饶有趣味,易为群众接受的作品。艰涩冗长的考据文章不在编选范围内。
第二,不只传授知识,更在传“情”达“意”。在第四章“红楼文化漫谈”中,我们选录了几篇关于《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介绍了一些有趣的文化知识,如饮馔、说槟榔、“红楼”人物的取名等等,《红楼梦》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文化,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大百科全书;但是,我们更认为,人生的要义不在于拥有知识的多寡,而在于对生命领悟的程度,在于“情”,在于“意”。知识是没有温度的,只有情感才能打动人心,只有思想才能打通灵魂。因此,本书的前三章,我们按照“思想”、“情感”、“人物”分别选录了一些传“情”达“意”的文章,分析《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对情感世界的揭示,以及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这当中有一些著名作家的手笔,如何其芳、张天翼等,他们以其独特的作家身份,展现了对于“红楼”世界敏锐而富有穿透力的把握,同时,他们的语言也往往是诗情画意、深入浅出的,易为普通群众接受和喜爱。
读《红楼梦》是快乐的,她充满了灵机和诗情;读懂《红楼梦》却是痛苦的,她对生命存在状态的揭示,透露着刺骨的寒冷和残忍。然而,惟有灵机才能触动灵机,惟有诗情才能陶冶诗情,惟有在寒风凛冽中才能更加真切地体验和珍惜温暖。
目录
壹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石头记》索隐
《红楼梦》评论
论《红楼梦》(节选)
贾宝玉的出家
贰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清之人情小说
读了《红楼梦》
林黛玉的恋爱悲剧
叁那一颗颗在世人心尖儿上行走的英魂
花袭人论
晴雯之死
宝黛吵架
宝玉为什么不喜读书?
探春论
『槛外人』妙玉
史湘云论
薛宝钗论
林黛玉论
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及其归宿
肆《红楼》文化漫谈
《红楼》饮馔谈
读《红楼》札记
《红楼梦》里的人名
《红楼梦》杂论
书摘插图
壹悲喜千般的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红楼梦》思想内蕴
《石头记》索隐祭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学家,旧红学索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石头记》索隐初版于1917年,是旧红学索隐派中比较后出但影响深远的一部代表作。蔡先生认为《红楼梦》并非只写儿女私情,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他把《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情节人物同具体的历史事实相比附,被胡适斥为“猜笨谜”,这种批评并非毫无道理。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最表面一层,谈家政而斥风怀,尊妇德而薄文艺。其写宝钗也几为完人,而写黛玉、妙玉则乖痴不近人情,是学究所喜也,故有王雪香评本。进一层,则纯乎言情之作,为文士所喜。故普通评本多着眼于此点。再进一层,则言情之中善用曲笔。如宝玉中觉在秦氏房中,布种种疑阵;宝钗金锁为笼络宝玉之作用,而终未道破。又于书中主要人物设种种影子以畅写之。如晴雯、小红等均为黛玉影子,袭人为宝钗影子是也。此等曲笔,唯太平闲人评本能尽揭之。太平闲人评本之缺点,在误以前人读《西游记》之眼光读此书。乃以《大学》《中庸》“明明德”等为作者本意所在,遂有种种可笑之附会,如以吃饭为诚意之类。而于阐证本事一方面遂不免未达一间矣。阐证本事,以《郎潜纪闻》所述徐柳泉之说为最合,所谓“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是也。近人《乘光舍笔记》谓“书中女人皆指汉人,男人皆指满人,以宝玉曾云:男人是土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也”。尤与鄙见相合。左之札记,专以阐证本事,于所不知则阙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