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公共管理,
作者: 王长胜 主编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版次: 1页数: 262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970115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8)》是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主编的反映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展,研究电子政务发展重大问题的年度报告。今年报告的主题是“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报告的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积极倡导“服务为本”的电子政务建设理念。报告第一篇为主报告,主报告认为,经过本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已经迈上了新台阶,电子政务的综合服务能力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日益显现。报告提出,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应当逐步转到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上来,特别是应当从构建宏观发展环境和启动重点行动计划两个层面人手,切实提高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报告第二篇从电子政务发展理念、政府信息公开、政府网站建设等几个方面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展开讨论;第三篇重点研究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管理工作的进展,提出了理论模式,进行了实证性分析;第四篇反映了当前国家级重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展;第五篇选取了杭州电子社区发展、云南统一网络建设模式、宁波北仑区政府网站等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典型案例。另外,报告大事记部分对一年来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重要事件进行了记录。
作者简介
王长胜 男,吉林长春市人,首都经贸大学理学学士;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后管委会主任,教授;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主持过863科研项目《国家发改委投资管理系统试点示范工程》、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ARS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我国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和《加快推进信息化的思考与对策》等30多个国内外重要研究项目,多次获得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信息办优秀研究成果奖。主编出版主要著作有《经济景气分析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中国经济展望》(1994-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展望》(1994~2003年)、《经济信息绿皮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04~2007年)、《中国信息年鉴》(2003~2007年)、《电子政务蓝皮书》(2004~2007年)。
目录
总报告
第一章 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二章 2007年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2008年展望
电子政务与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三章 电子政务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第四章 以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若干思考
第五章 政府信息公开与服务型责任政府建设
第六章 基于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
第七章 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实践与进展
服务导向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
第八章 绩效评估引导电子政务转型的途径和策略
第九章 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展
第十章 服务导向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
第十一章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管理框架
第十二章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证研究:以淮南为例
重大工程篇
2006~2007年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概况
2006~2007年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概况
2006~2007年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概况
2006~2007年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概况
2006~2007年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财”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银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卡”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盾”工程建没概况
2006~2007年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保”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水”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质”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土”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气象卫星发射与利用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信”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智”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金旅”工程建设概况
2006~2007年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概况
案例分析
案例1 开拓创新电子政务促进构建服务型政府
案例2 云南省政府网站公共服务建设的经验
案例3 利用绩效评估提升政府网站公共服务能力
案例4 县域电子政务的一个范例
案例5 应用为本融合为道
附录
2007年中国电子政务大事记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服务型政府
王长胜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举措。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创造了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应当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服务导向”的发展理念,从构建宏观发展环境和启动重点行动计划两个层面人手,切实提高电子政务的建设成效,为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 电子政务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又要注重手段方法创新,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府改革和服务能力提升都把推进电子政务作为重要的有效工具。
(一)发达国家普遍将电子政务作为推进政府改革的重要战略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发起于英国的撒切尔改革和美国的里根改革,很快扩展到澳洲和欧洲,从而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的政府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这一改革进程丝毫没有减弱,英国梅杰政府推动“公民宪章运动”,美国克林顿政府启动“重塑政府改革”,加拿大政府提出“公共服务2000计划”。进入新世纪,这一旨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球性政府改革运动仍在继续。
为有效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达国家都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政府改革的战略重点。克林顿政府在1992年“政府重塑计划”中把推行“电子政务”作为重要战略工具,在全球率先倡导发展“电子政务”。随后,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政府服务上网计划,电子政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1999年加拿大政府启动“政府在线”项目,希望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2000年英国布莱尔首相推出“英国在线”计划,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政府服务项目全部上网。同年,新加坡政府制订了“电子政府行动计划”,启动了“政府在线”工程。这些国家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都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提高政府在线服务质量,使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改革方面的成效十分明显。
(二)发展电子政务是我国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明确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强调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电子政务服务所特有的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特征,为改进政府服务提供了新途径,特别是在提高日常办公效率、促进政务信息公开、规范简化行政审批、增强官民沟通协作,提升科学决策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大幅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此同时,发展电子政务也有助于促进体制创新和行政模式创新,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可以促进组织结构完善,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可以打破部门局限,通过公务人员与社会公众的直接互动可以大大促进官民关系改善,等等。所以说,发展电子政务是在全球信息化迅猛发展大背景下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世纪以来,电子政务正逐步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和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把推进信息化与改进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非常鲜明地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有关服务型政府建设部分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强调了电子政务在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进入与政府改革同步并进的新阶段。
当前,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改革的总体目标,电子政务建设要着重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主要服务于行政监管转向服务公众需求和服务部门行政管理并重;二是从注重项目建设转向建设和应用并重,让老百姓能够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真正见到实效;三是从纵向业务系统建设为主转向纵向业务贯通和横向业务协同并重。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
二 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主要进展
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成效日益显现。
(一)电子政务有效提升了经济社会管理能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国家主要经济社会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信息化水平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经济社会管理已经离不开电子政务的支撑。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海关、税务、银行、工商、交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启动政府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又重点建设了审计、公安、社会保障等一批重大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这些业务系统建成后,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明显。“金税”工程全面提高了税收征收率,增值税征收率由2000年的61%提高到现在的86%以上,国税系统税收成本大幅下降,每年节约税收成本上百亿元。“金关”工程大幅提高进出口业务的办理效率,各级海关及其所有监管现场实现24小时联网运行。“金盾”工程覆盖了90%的公安基层所队,形成了拥有近l3亿常住人口信
息的数据库,全国利用“金盾”工程联网信息破案数已占破案总数的20%左右,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能力明显提高。社保系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五险合一”服务,惠及全国参保人员近l.4亿。①这些情况说明,电子政务在服务和支撑政府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能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电子政务有力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是近年来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2003年初,广州市政府正式实施《广州市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此后,商务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多家中央部委,陕西、河北、湖北、北京等省市先后颁布施行了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规章,全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水平普遍提高。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并于2007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该条例的出台为以政府网站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部委、省级、地级和县级政府网站的拥有率分别为96%、l00%、98.5%和83%,大多数政府网站能够建立信息公开目录,落实信息公开责任制,并按照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工作结果梳理和公布信息,大大提高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效率,在提高政府透明度方面取得了实效。
(三)电子政务开辟了公众参政议政的新渠道
公众通过政府网站、热线电话等手段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的渠道更加畅通。目前,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开通了领导电子信箱和热线电话,很多政府网站设立了公众留言板,有些政府部门还开通了领导在线访谈,这些方式已经成为公众与政府部门直接沟通的重要手段。很多政府部门领导在网上与群众互动,倾听群众呼声,征集社会建议,不少领导同志还在网上开办个人博客,加强了与群众的沟通。2008年元旦,部分国务院部委、省市领导通过新华网向海内外网友恭贺新年,引起网民的热烈回应。北京市首都之窗网站l998年首先推出了“市长信箱”,2003年启动了“社情民意平台”,2005年推出“政风行风热线”,这些政府网站服务大大提高了北京市民参与政策制定、行业监督的积极性。全国人大实现了立法工作的网上全民征求意见,《物权法》等重要法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开辟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新途径。商务部等政府网站紧密围绕工作重点和热点,调动业务部门积极性,推出访谈和民意征集栏目,①密切了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开辟了畅通民意的新渠道。
(四)电子政务开创了城市健康发展的新模式
进入新世纪,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同步推进。北京市东城区在万米网格化管理系统基础上,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信息化体系,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开创了社区医疗服务的新局面,成为促进和谐发展的典范,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杭州市采取“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发展于一身,建立了统一社区服务门户网站,实现了全市362个社区全部上网,网上服务内容涵盖了“吃、穿、游、娱、购”等多个方面。杭州市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将基层工作中涉及民生民情的有关服务与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以电话、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信息沟通手段,面向咨询、预约预定和特殊服务三个层次,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l7大类一体化服务。81890服务中心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市民对求助结果满意率超过99%。2005年6月,浙江省委领导考察后对这一新型公共服务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长春市政府开通了“百件实事网上办”栏目,服务内容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交通出行和公用事业五大领域的100项公共信息服务。在促进提高城市社区发展的同时,电子政务在城市应急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加强,很多城市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建立了城市统一应急联合指挥系统,初步实现公安、交警、消防、急救、城管等多个部门的联动,大大提高了城市应急反应能力。总体而言,通过技术应用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电子政务与城市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