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研究

分类: 图书,工业技术,汽车与交通运输,公路运输,
作者: 王克海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1字数: 472000版次: 1页数: 562印刷时间: 2007/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113079772包装: 精装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介绍了我国地震活动情况、国内外桥梁震害资料、基于抗震性能的设计概念,综述了桥梁抗震计算与抗震评价方法,用实例形式阐述了梁桥的抗震分析技术,结合本书作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斜拉桥抗震与减震技术,结合实例介绍了高墩抗震分析方法及减震措施,详细比较了国内外几个桥梁抗震规范,详细论述了桩一土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简要介绍了作者开发的桥梁抗震可视化智能软件。
本书可供桥梁设计、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人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我国地震活动概况
1.1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1.21949~I981年我国地震活动的概况分析
1.2.1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1.2.2地震灾害情况
1.31982年以来我国地震活动概况
1.4本章小结
第2章桥梁震害
2.1典型地震及桥梁震害
2.1.1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2.1.21960年智利地震
2.1.31976年唐山地震
2.1.41989年美国Loma Prieta地震
2.1.5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
2.1.6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2.1.71999年土耳其地震
2.1.81999年中国台湾集集地震
2.1.92004年日本新漏地震
2.1.10其他地震中的桥梁震害
2.2桥梁震害内因
2.2.1桥梁上部结构震害
2.2.2桥梁支座震害
2.2.3桥梁下部结构震害
2.2.4桥梁基础震害
2.3本章小结
第3章国内外地震工程学发展
3.1地震工程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3.1.1 第一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3.1.2第二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的成熟阶段
3.1.3第三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的扩展阶段
3.1.4其他划分
3.2现阶段地震工程学发展情况
3.3我国地震工程学发展研究
3.3.1创建阶段
3.3.2发展阶段
3.3.3横向发展阶段
3.4国内外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
3.5本章小结
第4章桥梁抗震计算与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综述
4.1结构抗震动力学基本概念
4.1.1运动方程
4.1.2结构动力特性
4.2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4.2.1静力阶段
4.2.2反应谱法
4.2.3动态时程分析法
4.2.4随机振动方法
4.2.5分析和设计方法总结
4.3桥梁抗震性能评估及分析方法
4.3.1确定加固优先权
4.3.2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分析
4.4非线性静力弹塑性分析
4.4.1能力谱方法
4.4.2位移影响系数法
4.4.3适应谱Pushover方法
……
第5章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第6章 梁桥抗震分析实例
第7章 斜拉桥抗震分析及减震研究
第8章 高墩桥梁的地震发应研究
第9章 国内外桥梁抗震规范的介绍
第10章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第11章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
第12章 桥梁抗震计算可视化
书摘插图
第1章我国地震活动概况
我国位于世界上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和亚欧地震带之间,是全球大陆地区中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沿着构造活动带呈带状分布,形成地震带。我国境内有23个地震带,东部主要有郯城一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陕西汾渭地震带、燕山一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西部主要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有斜穿大陆腹地的南北地震带。另外还有我国台湾地震带,属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有史以来,我国的地震活动频繁。据历史记录,破坏性地震数以千计,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在水、旱、震、风、虫、雹和瘟疫等七大自然灾害中占很大的比重。纵观近两千多年我国的地震活动情况,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次高、强度大且分布广的基本特点。本章将对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性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地震活动特点以及震害情况作简要综述。
1.1 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1)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次高、强度大的特点
我国历史上关于地震的记载十分丰富。但是由于各历史时期、各地区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地震记载的详尽程度亦不相同。例如,公元1500年以前的记载不多,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明代开始才较为丰富,公元1900年以前,我国西部地区的记载仍然较少。l900年至今的l00余年,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有了地震记录仪,我国地震资料已趋于完整和系统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