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丛书—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

分类: 图书,社会科学,图书馆学 档案学 ,
作者: 刘玉才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227000版次: 1页数: 283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30113425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书院作为有别于传统官学体系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职能之外,同时还是学术文化原创、传衍的基地。著名的书院,往往既是学术派别的活动中心,又是地方文化教育的重镇。清代书院的主体部分是考课式书院,服务于时文帖括,但是纵观清代学术史,学术变迁的重要环节,诸如清初诸儒的讲学、程朱理学的崇尚、乾嘉学派的构建、晚清学术的转向等,无不与书院密切相关。因此,书院可谓观察清代学术变迁的极佳视角。本书利用清人文集、日记、课艺、书院志等项文献资料,通过对书院与重要学术环节关系的梳理,考察书院学术风气的演变轨迹,进而达到丰富清代学术史场景的目的。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书院的起源
第二节书院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三节书院、科举与学术
第二章讲学的余波
第一节黄宗羲与证人讲经会
第二节江南书院讲会的余波
第三节北就诸儒的讲学活动
第三章理学传统的书院的展开——兼及桐城文派的传衍
第一节程朱理学的崇尚
第二节理学书院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张伯行的理学教化
第四节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
第四章乾嘉学术与书院的关系
第一节经史考据学风的兴起
第二节书院与乾嘉学派的构建
第三节学者职业化与乾嘉学术的传衍——以卢文昭、钱大昕掌教书院为例
第四节江南学术的辐射——以金祖望、章学诚掌教书院为例
第五章诂经精舍、学海堂的学术示范
第一节阮元的学问
第二节诂经精舍的学术崇尚
第三节学海堂与岭南学风
第四节诂经精舍、学海堂的学术影响
附:从学海堂策问看文笔之辨
第六章晚清书院学术取向的演变
余论
主要征引书目
附录一清代书院师生情况表
附录二参考图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书院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正规的教育体系里,书院没有明确的定位,但是两宋以降千余年间,无论是研讨教育史还是学术史,书院都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制度。根据现有文献记载,书院之名最早见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书院与集贤殿书院①,不过性质只相当于官方的图书事业机构,而非聚徒讲学的场所,所以清人袁枚云:“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①虽然正名要到宋代,但是作为书院重要内涵的私人聚徒讲学,实际早已渊源有自,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时代。在孔子之前的殷商西周时期,巫史之士掌管文化教育,贵族子弟垄断了国学、乡学等接受教育的场所,所谓“学在王官”。而进入春秋时期之后,由于周天子权力旁落,公室衰败,国学及乡学难以为继,“学在王官”的局面演变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掌握的六艺知识聚徒讲学、著述立说,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孔子时期的私学规模已经相当可观,《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②,聚徒讲学更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相互驳难,形成百家争鸣之势。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可以视作后世书院讲学的滥觞。
两汉时期,崇尚儒术,把经学作为经世济民、平乱反治的工具,官学颇盛。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并立太学,讲经授徒。各郡国县官选择“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作为五经博士的弟子,至太学受业。
①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开元)六年,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置使及检校官,改修书官为丽正殿直学士。八年,加文学直,又加修撰、校理、刊正、校勘官。十一年,置丽正书院修书学士,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五品以上为学士,六品以下为直学士,宰相一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又置(转下页)(接上页)判院一人,押院中使一人。”
张九龄等《唐六典》卷九也记载开元十三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应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①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四,《袁枚全集》第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