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改变命云

分类: 图书,经济,各部门经济 ,其他各部门经济,
作者: 陈新华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 230000版次: 1页数: 270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18293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能源改变命运》一书基于陈新华博士二十多年的国内外研究与工作的经验,为我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从能源战略、能源安全、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陈新华博士能够急祖国之所急,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思考中国及世界的能源问题,并为中国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勇于谏言。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陈锦华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新华博士作为长期从事国内外能源研究的专家,结合自己在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认真思考中国能源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并提出一些发人深思的建议。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我国能源工作者,尤其是从事能源研究的学者、专家和能源官员研究能源规律、借鉴国外经验、认识基本国情将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徐锭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陈新华博士这本著作不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关于能源问题的系统知识,也为中国的决策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决策知识。本书的重要贡献是提供有关能源问题的公共知识,它们将成为国家制定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重要政策的知识来源之一。这就是他作为邓小平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决策的最早受益者之一对人民、对祖国最好的回报。
——胡鞍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内容简介
安全与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各大经济体之间除了贸易之外最受关注的两大议题。在能源与环境方面,我国正面临着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中国的命运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同样,人类的命运也是维系在如何解决能源与环境的矛盾上,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有效地应对能源与环境的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来改变能源,改变命运。 本书作者按照自己从孩提时代为母亲捡柴火到任国际能源署高级官员的亲身经历,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将来的角度,阐述他对能源的认识。在详细介绍作者为我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所提出的对策与建议的同时,本书还收入了作者在能源战略、能源安全、能源与环境
等方面的文章。
作者简介
陈新华,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亚洲理工学院能源系硕士学位和法国格勒纳布尔大学能源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能源经济与政策研究所。亚洲理工学院、国际能源署等机构供职,并担任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 SC A P)、亚洲开发银行(ADB)等机构的毹源项目顾问。在国际能源署工作期间,曾负责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的合作,担任署长特别助理,主管与中国的合作。目前就职于BP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兼任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委员会主席、上海市能源研究会高级顾问、中科院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职。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与说明
我对能源的认识
第一篇建言中国
一、构筑国家能源安全要重视内部因素和政策体制保障
二、成立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对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三、加强国家能源政策研究能力与能源信息系统建设
四、明确节能工作的理论基础,避免战略误区
五、理顺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七大关系,壮大天然气市场
六、支持整体产业链发展,开发替代能源与清洁能源
七、建立多元化、高效、开放、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
八、利用跨国公司加强能源安全
九、能源法要体现三个基本国策,理顺四大关系
十、在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治理
十一、发表能源政策白皮书,应对中国能源政策的国际影响
十二、积极参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促进中国绿色革命
第二篇战略中国
改变命运,创造世界能源新格局
如何应对中国能源政策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专访)
关于《能源法》的一些思考
中国能源的挑战与国际影响
国际能源政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伊拉克危机与中国的能源政策
建立多元化、开放的能源市场,保障能源安全
石油“走出去”战略:日本的失误对中国的启示
第三篇安全中国
能源安全要重视内部因素,强调政策体制保障
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的概念,不断演变的定义
能源安全:中国与世界
中美能源安全:走出“感情用事”
中国如何利用跨国公司加强能源安全?
我国成立能源主管部门对能源安全至关重要(专访)
第四篇绿色中国
能源领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开发中国的天然气市场——能源政策的挑战
“理直”才能“气壮”——论中国天然气发展的七大关系
中国天然气市场开发将面临能源政策挑战(专访)
节能工作需要明确理论基础,避免战略误区
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民参与
信息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
……
后记
常能能源词汇
常用能源单位近似换算表
书摘插图
我对能源的认识
我第一份与能源有关韵工作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贫穷的中国农村。对于许多像我这样的人来说,孩提时代的一项重要劳动,就是帮助母亲采集全家一日三餐所必需的柴火。从穿着开裆裤的年龄开始捡地上的残枝落叶,到稍微懂事后穿起草鞋跟着大人到山上砍柴,再用少年幼嫩的肩膀挑着几十公斤的薪柴走十来里山路回家。这就是我所从事的第一份——我当时还不知道的与能源有关的工作。这也是我年幼时对全家、对母亲所能做的微薄的贡献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很重要。然而,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还是被放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首位。是啊,对于没有电力,除了少许用于点灯的“洋油”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能源的贫穷农村,没有柴火,即使有米又怎能吃呢?当时,我认为是否有足够柴火煮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而实际上几千年来,这也是千千万万像我母亲一样的农村家庭主妇的主要生活内容。
30多年弹指一挥间。我自从考上大学离开父老乡亲,出国留学,在国外学习、研究、工作,直到几年前再回国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祖国经济建设当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耕耘在能源领域。这些经历使我对能源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知识经验,也发表过不少文章。有好友建议,中国在能源问题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将我已发表的文章整理成书,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能源研究思路,帮助国家更加有效地应对所面临的能源挑战。这使我想起了“柴、米、油、盐”的故事,想起了小时候为母亲捡柴火,想起了我们国家正面临着比我母亲当年为薪柴发愁更为严峻的能源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