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中的进攻与防御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丛书)

分类: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外交、国际关系 ,
作者: (美)奎斯特(Quester,G.H.) 著,孙建中 译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199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080763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国际体系中的进攻与防御》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政府与政策系教授乔治H.奎斯特的一部力作,书中系统探讨了自古希腊以来人类各个时期所呈现的攻防态势对战争与和平的重大影响,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思辨能力。此外,乔治H.奎斯特在核威慑与核外交、裁军与军控等国际战略问题和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的国际政治和战略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该书是国际关系学中进攻-防御理论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主要关注军事能力,重在分析支持“先发制人”还是支持“后发制人”的技术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以及进攻攻占优或防御占优的不同的军事、政治后果。在全书结构上,以历史以主轴,细致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二战后核“恐怖平衡”的进攻与防御平衡、起源与影响,其中不少分析独辟蹊径。
作者简介
乔治H.奎斯特教授是马里兰大学政府与政治系主任,美国知名的国际安全问题专家,主要教授国防政策、军控、美国外交等多门课程,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研究方面著述甚丰,硕果累累,是一位高产作家。其主要代表作品包括:《‘第一次核打击:打破禁忌的后果》(2005年)、《国际体系中的进攻与防御》(2002年)、《21世纪的安全研究:》(1997年)、《俄罗斯核挑战与欧亚新国家》(1995年)、《广岛之前的威慑》(1986年)、《核威慑的未来》(1986年)、《海军与军控》(1980年)、《持久的国际政治问题》(1974年)、《
目录
丛书总序纵谙古今韬略横务天下经纶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进攻与防御
第二章最初阶段:古希腊均势与罗马帝国
第三章封建欧洲:防御的时代
第四章对欧洲的外部威胁
第五章进攻力量的复兴
第六章均势:国防得到保障
第七章新的进攻:群众性军事功员
第八章铁路和动员计划
第九章海权
第十章1914年:整个世界都采取了攻势
第十一章回顾防御僵局
第十二章1940年至1945年:重新发现进攻机会
第十三章核武器:无限痛苦的战争
第十四章有限战争:“常规战争”
第十五章游击革命:难以慑止的战争
第十六章重返均势?
第十七章裁军与军控
第十八章进攻与防御:几点结论
译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进攻与防御
“进攻”和“防御”之间的关系是战争分析中被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但是,由于这对概念的语义混乱,许多时事评论员最近几年来一直都避免使用这两个术语。
我们已经看到人们对“防御”意图的普遍认可,这也许是出于对国际交往或是人际交往中相互自主权的尊重;因此,每个人都不应该闯入别人的主权范围内并向对方发起“进攻”。肯尼迪总统在与赫鲁晓夫的古巴导弹危机对抗过程中,通过将导弹称为进攻性武器而不是防御性武器,赢得了广泛的支持。美国政府设有国防部而非战争部,日本拥有自卫队而不是武装部队。甚至在军队跨出国门之时,每个国家也都希望自己看上去在采取守势,因为只要保持这种防御形象,大多数中立者就会对你更加同情。如果每个人都想要“防御”,而没有人想要“进攻”,那么我们是否别无选择,只能彻底抛弃作为国际事务分析工具的攻防区别概念呢?
我们认为概念的区别所具有的价值远远不止这些,尤其是当我们关注防御或进攻的能力而非意图时,更是如此。在体育比赛中,每个运动员都想取胜,但是有时最优秀的运动员所能做的就是保持现有的比分(例如,在棒球比赛中当轮到对方球队击球时,在足球比赛中当对方球队控制球时)。在战争中,可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比如军事技术告诉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现有“成就”(就所拥有的领土面积而言)。再例如,当双方的防御工事都坚不可摧时,任何一方的军队蜂拥而出、冲入无人地带、试图将战线向前推进,都将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但在另一些时候,客观环境也许会表明发动攻击将更加有利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