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旧事——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

分类: 图书,传记,综合,
作者: 张功臣 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 300000版次: 1页数: 339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118257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镇远”舰帮带马吉芬,甲午战争中的一个日本间谍,方苏雅的云贵高原之旅,辛博森眼里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莫理循二三事,多面的端纳,胡美与湘雅医院,“洋票”鲍威尔,最后一个帝王师:庄士敦外传。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近代历史上一些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
这些身份各异、生活时代不同的洋人,在与中国结缘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顿和磨难。他们大多早在十九世纪中叶陆续来到中国,在朝廷尚不知英美各国位于地球哪一端、百姓视高鼻深目的洋人为鬼魅的年代,来华洋人与中国人交往,并且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事业”。
这些异乡客的经历坎坷起伏,充满了尴尬、无奈和困厄。作为不同文化最初的碰撞中必须付出的代价,留下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他们的故事大都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气氛里,无一例外交织着困惑、龃龋乃至重重痛苦和矛盾。
在旧中国的社会政治舞台上,这些洋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上演的是同一个主题的悲剧。本书力图用文字展示这一幕幕悲剧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剧中人物的种种行迹,有全景,有特写,也有片段,尝试向读者再现远去时代的一个个背影,让我们看到近代中西交流史上独特的一页。
作者简介
张功臣,1960年生于新疆,曾任记者、编辑。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居北京。著有《白色夏季》《书谭独酌》《名著的诞生》《东方梦寻——旧中国的洋记者》《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钱眼里的中国》,编著有《历史现场——西方记者眼里的近代中国》等。
目录
引言
纸上拓荒马礼逊在广州的地下传教生涯
怀念的理由龙思泰和他的《早期澳门史》
太平天国的洋兄弟罗孝全和洪秀全的故事
有神自西方来华尔与洋枪队
向上爬赫德如何掌握了中国海关
电火亮萤虫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
“狗逮猫”时代洋教习与同文馆逸事
远方来了个骆驼队普热瓦尔斯基第四次中亚探险片段
黄海噩梦“镇远”舰帮带马吉芬
黑暗的记忆甲午战争中的一个日本间谍
白皮肤洋大人方苏雅的云贵高原之旅
一出离奇的戏剧辛博森眼里的义和团与八国联军
与上一个百年之初有关莫理循二三事
在暮色中离去多面的端纳
风中幼树胡美与湘雅医院
身陷临城劫车案“洋票”鲍威尔
最后一个帝王师庄士敦外传
参考文献举要
书摘插图
纸上拓荒马礼逊在广州的地下传教生涯
……
使命召唤
马礼逊生于1782年1月5日,是英国北部诺森伯莱郡纽斯凯尔镇一个鞋坯作坊主的最小的儿子。此地距伦敦有三百英里之遥。他父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不仅带领全家信奉上帝、遵守主日,后来还在镇上的教堂里担任过多年长老。马礼逊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鞋手艺,同时也得到了特别严格的宗教熏陶,13岁时他曾在教堂的礼拜式上全文背诵圣经中的《诗篇》第119篇,令众教徒惊叹。一位牧师为了测试他的记忆力,“还叫他倒来倒去背诵所选的其他段落,结果没有一点差错”。16岁那年,他受洗加人英国长老教会,成为一名教徒,一边帮助父亲操持家业,一边自学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又过了五年即1803年1月,他向位于伦敦市内的霍克斯顿神学院提出入学申请,并得到批准,开始正规地学习神学课程。
到此为止,青年马礼逊的生活道路平坦无奇。在那个时代里,走近上帝,从事“圣工”,是不少在循规蹈矩的基督教家庭中长大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的理想,是一条令人羡慕的“正途”。
在霍克斯顿神学院学习的第二年,马礼逊在参加一次海外传教祈祷会时受到启发,萌生了当海外传教士的念头。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海外传教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而且必须经过足够的训练并在相关大学里深造,最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教会严格的审查。而马礼逊拥有的仅仅是去海外传教的决心。他把这一点写进了呈递给伦敦传教会审议委员会的申请书中,并发挥到了极致。后来,他的这份申请书被公认为此类文件的‘‘典范之作”:
……我现在的第一志愿就是要当一名赴海外传播基督福音的传教士。我在祈祷中向主说,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知道耶稣要求把他的福音传遍天下,上帝的救赎是赐给普天下各族、说各种语言之人的。我也牢记耶稣的吩咐,“你们要到世界各地去,传福音给每一个生灵”。我认定这是我的职责,要做一个从事这项圣工的候选人,让上帝派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我家乡的亲人们,在城里的朋友和有圣职授予权的人都曾经劝阻过我,告诉我将会遇到许多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