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4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隋唐宋元金史,
作者: 赵剑敏 著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 444000版次: 1页数: 440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18151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唐盛世——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1-4)》的第四卷,描述的是玄宗时代的文化简史。分5章45万字,讲述大唐玄宗时代的宗教之道教、佛教、杂教,学术之经学、史学、书籍,文学之诗词、赋文、传奇、笔记,艺术之书法、绘画、舞蹈、戏文、雕塑等文化成就。
内容简介
《大唐盛世——玄宗时代的全景中国(1-4)》,洋洋洒洒4卷本,近150 万言,系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系统的全景式讲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几十年间,大唐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盛况的大型通俗性历史著作。这4卷本的内容分别为玄宗王朝政治史、典制史、外交史、文化史。
作者赵剑敏教授,系国内著名隋唐史和三国史研究专家,十多年前曾以文史哲笔法浓缩玄宗时代的《盛世魂》而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简体字版、韩文版和台湾繁体字版等多种版本,广受关注和好评。
该著是他二十多年来潜心探索大唐历史尤其是玄宗王朝开元、天宝年间历史的丰硕成果的结晶。相信这部盛世之作和他目前正在潜心撰著的另一部250万言的史诗性巨作《大三国(5卷本)》一样,会广受读者欢迎。
本书为其第四卷,讲述的是玄宗时代的文化简史。分5章45万字,包括大唐玄宗时代的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成就。
作者简介
赵剑敏,男,祖籍江苏无锡,1955年3月出生于上海。上海大学历史学教授。长期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等。 于京、沪、港、台出版《盛世魂》、《竹林七贤》、《细说隋唐》、《五代史》、《皇冠与凤冠》、《远去的牧歌》等著作,另有拿著六部,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论文、散文、杂文数十篇。曾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盛世魂》、《竹林七贤》已由韩国首尔时代出版社推出韩文版。
目录
第一章 道教
第一节 地位
第二节 经典
第三节 教义
第四节 道士
第二章 佛教
第一节 地位
第二节 经典
第三节 天台宗
第四节 密宗
第五节 净土宗
第六节 法相宗
第七节 三论宗
第八节 华严宗
第九节 律宗
第十节 普法宗
第十一节 禅宗
第十二节 僧人
第三章 其他宗教
第一节 景教
第二节 摩尼教
第三节 祆教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四章 经学
第一节 地位
第二节 经典
第三节 注疏
第四节 考据
第五节 谈经
第六节 儒家
第五章 史学
第一节 史馆
第二节 修史
第三节 著作
第四节 注史
第五节 史家
第六章 诗词
第一节 浪漫诗
第二节 现实诗
第三节 边塞诗
第四节 田园诗
第五节 感伤诗
第六节 长短句
第七节 诗人
第七章 赋文
第一节 赋体
第二节 散文
第八章 传奇
第一节 境界
第二节 人物
第三节 言语
第四节 景物
第九章 笔记
第一节 《隋唐嘉话》
第二节 《朝野佥载》
第十章 音乐
第一节 鼓吹曲歌
第二节 橫吹曲歌
第三节 相和歌
第四节 杂曲歌
第五节 民歌与杂谣
第六节 祭歌
第七节 乐曲
第八节 法曲
第九节 羯鼓曲
第十节 琵琶曲
第十一节 笛曲
第十二节 筚篥曲
第十三节 琴曲
第十四节 乐器
第十五节 乐论
第十六节 乐部
第十七节 乐况
第十八节 音乐家
第十一章 舞蹈
第一节 坐部伎与立部伎
第二节 健舞和软舞
第三节 歌舞大曲
第四节 中原舞
第五节 外来舞
第六节 宗教舞
第七节 舞蹈家
第十二章 戏类
第一节 参军戏
第二节 歌舞戏
第三节 杂技
第四节 木偶戏
第五节 马戏
第六节 杂戏
第十三章 书法
第一节 草书
第二节 颜体
第三节 篆书
第四节 碑文
第五节 余迹
第六节 藏事
第十四章 绘画
第一节 道释人物画
第二节 青绿山水画
第三节 水墨山水画
第四节 鞍马画
第五节 花鸟虫兽画
第六节 绘画理论
第七节 画府杂论
第八节 画家
第九节 壁画
第十节 壁画目录
第十五章 雕塑
第一节 石雕
第二节 泥塑
第三节 雕塑家
第十六章 书籍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经部
第三节 史部
第四节 子部
第五节 集部
书摘插图
道教是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自创的宗教,最初形成于东汉张道陵之手。
张道陵首建五斗米道,也即道教的雏形,以老子所主张的“道”为根本,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宗旨。老子的思想仅是诸子百家的一流派,并未具备宗教观念,自张道陵始,将老子思想改造后纳入宗教轨道。故后代道教徒 尊老子为教祖和最高天神,尊张道陵为“宗教”、“正一天师”、“张天师”,以其为道教创始人。因其尊号之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嗣后晋代葛洪著《抱朴子》,详论神仙思想理论,结合了儒家纲常伦理。至南北朝时,北魏道士寇谦之自
阐教义,令“新天师道”,也即“北天师道”。南朝宋道士陆静修吸收佛教之义,自立“南天师道”。自
此,道教规模始具。
南朝齐、梁时,道士陶弘景集道教之大成,主张道、释、儒三教合流,著《真灵位业图》、《真诰》二书,明确地将社会等级制度变为神仙等级,以明天人相应;又采纳佛教六道轮回的宇宙观,掺进道教之中。如此,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之义,完备了自己,与王朝政治发生紧密的结合,相互依靠。
道教主张“清静无为”、“去欲守静”,与佛教一样,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典型的消极出世的认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