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vs大萧条:被遗忘的人和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作序,大萧条为何旷日持久?政府怎样恪守重振经济的底线?面对危机,你非读不可的畅销书)

分类: 图书,经济,经济理论,
作者: 阿米蒂•什莱斯著,吴文忠,李丹莉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字数: 360000版次: 1页数:印刷时间: 2010-1-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8617121包装:最佳拍档


陈志武说中国经...
新政vs大萧条:被遗忘的人和事(著名经济学...
与此1件拍档商品一同购买
总定价:¥79.80
总当当价:¥57.40

请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作序,《纽约时报》、亚马逊网站畅销图书
大萧条为何旷日持久?政府怎样恪守重振经济的底线?面对危机,你不得不读的畅销书!
内容简介
尽管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但在当前全球面临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之际,我们感到它并不遥远。
根据一种人所熟知的说法,是罗斯福政府积极实施干预的“新政”,挽救了大萧条的美国经济,继而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拯救了深陷二战硝烟的世界。然而,摆在读者面前这本新书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新政实施五年后,为何美国依然一片萧索,自杀率居高不下?社会主义苏联怎么会成为美国精英的向往之地?罗斯福为什么根据幸运数字确定金价?旨在复苏经济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因何被裁定违宪?中小企业因为什么瑟缩不前、拒绝投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件背后隐藏着何种真相?权倾一时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如何与民营电力公司争利?现代化的美国怎么走到以货易货的田地,货币被什么蒸发了……
作者阿米蒂•什莱斯是美国知名记者,为了撰写本书,她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史料整理,通过揭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被遗忘的历史事实,颠覆了我们对新政和大萧条的传统印象。
作者简介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经济史资深研究员、彭博社专栏作家。她曾为多家全球知名的政经和时政类杂志撰写文章,其中包括《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系该报编委)、《纽约客》、《财富》、《国家评论》、《新共和》和《外交事务》。什莱斯还著有《贪婪之手》(The Greddy Hand)。
目录
序言
国外媒体和专家评论
人物表
年表
前言
1 行善之手
2 公费旅游团
3 事故
4 “哇啦货币”的时刻
5 试验者
6 河上的乌托邦
7 检举告发之年
8 鸡与鹰之争
9 罗斯福的赌注
10 梅隆的礼物
11 罗斯福的革命
12 穿着“布鲁克斯兄弟”衬衫的人
13 又一个黑色星期二
14 “振作起来,美国”
15 “威尔基的放手一搏”
尾声
后记
致谢
媒体评论
我爱不释手地读完了这本书。本书读起来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对当前的形势来说则犹如一场及时雨。它以新的视角重新评价了大萧条时期的政治流氓和英雄,他们的所谓好与坏其实并非像历史上所说的那样。阿瑟•莱维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前主席大萧条时期的事实与神话影响了不止一代美国人的政策和政治,而什莱斯在本书中对十年萧条的回顾,非常有助于人们正确看待这段历史。保罗•沃尔克美联储前主席 阿米蒂•什莱斯是正在改变美国金融杂志的最有才气的青年作家之一,这本著作及时列出了主宰21世纪的政治问题,即最终如何进行税收改革,并给出了惊人的解决方案。保罗•约翰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2006年总统自由勋章得主文字优美,内容跌宕起伏。《华尔街日报》阿米蒂•什莱斯讲述了一个有关大萧条的波澜壮阔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诸多被忽略的细节和人物。《纽约书评》什莱斯为我们提供了一本优秀的著作,展示了考察新政与大萧条的新视角。《外交事务》什莱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真正的英雄。他们都是些默默无闻的人,但真实地体现了美国的国民性,并且以各种各样的创新方式激励着美国人民。《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关于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大萧条的反应,本书给出了新的评价,为我们这个时代带来了许多警示。《华盛顿时报》本书绝对是一部为自由市场而写的有关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新编。毫无疑问,什莱斯的观点十分正确,新政并未使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国家》杂志本书透彻分析了大萧条这段具有争议的历史,对广为接受的传统看法提出了挑战。故事始终充满活力和学术严谨;阿米蒂•什莱斯笔锋辛辣、毫不留情。哈罗德•埃文斯,《星期日泰晤士报》前主编什莱斯女士这部出色的作品贯穿着许多交织在一起的故事,记录了新政时期那些心血来潮却收效甚微的项目。本书提醒我们,新政也可以作为一种警示寓言,过多的干预其实危害不浅。《纽约太阳报》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阿米蒂•什莱斯用高超的手法描写了众多的人和事,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民主党控制下的联邦制度是如何运行的。《旗帜周刊》什莱斯给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不是因为它里面满是调查结果或数字研究,而是通过对真人真事充满同情的栩栩如生的描述,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教训。《纽约邮报》妙趣横生、给人以启迪而且非常公正。这是一部关于一个重要时代的历史巨著,内容丰富厚重,视角独特新颖。如果你看重市场、经济、政治或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你就会喜欢这部书。《美国观众》本书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使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成为世界最成功国家的那些价值观,令人爱不释手。纽特•金里奇,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什莱斯深入细致地讲述了大萧条的历史,让我们对那些度过了艰难岁月、为经济复苏直接作出贡献的穷人们有了新的了解。《芝加哥太阳报》阿米蒂•什莱斯的新书超越了前人。她并不是简单地将大萧条时期的历史事件罗列出来,而是聚焦于那些关键人物,再栩栩如生地描绘他们的真实形象。史蒂夫•福布斯,《福布斯》杂志董事长兼CEO本书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罗斯福及其新政,对罗斯福的政策所做的批评也给人以启迪。克莱夫•克鲁克,《金融时报》什莱斯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她指出,罗斯福的政策给经济带来的并非好处而是危害,因为他的政策经常缺乏最基本的经济逻辑性。《星期日邮报》(伦敦)
书摘插图
很久以前的一个11月的夜晚,在布鲁克林绿点区(Greenpoint)13岁男孩威廉•特罗尔勒在自己卧室的窗梁上吊自杀。这个男孩眼见着全家人逐渐陷入越来越艰难的境地。他们在德里格斯大街的公寓从4月份开始就被停了煤气。他的父亲哈罗德可能因为患有疝气而丢掉了在爱迪生公司的工作,当父亲在金斯县医院里等待动手术时,特罗尔勒夫人和六个孩子也在苦候着。18岁的露丝想去餐馆当服务员,却一直没有机会;21岁的小哈罗德在政府的一个项目里工作,哈罗德告诉记者,他的弟弟在就餐时间要自己的那份饭时“总是非常敏感而且感到很尴尬”。特罗尔勒家附近的赫伯特街警察局帮助安排了葬礼,尸体会被埋葬在天主教墓地里。《纽约时报》的新闻标题是:“他不愿意要食物。”在那一年,纽约市尽显狄更斯小说中所描写的景象,而这种现象本与美国格格不入。
在这个充满困境的城市里,威廉•特罗尔勒不过是众多故事之一。温德尔•威尔基是一家公用事业公司的高管,他整个秋天都在东河对岸派因街20号的办公桌前观察和思考这种经济下滑的趋势。同样对此关注的还有另一位企业高管,他就是华尔街120号(威尔基办公室以南一个街区)美国糖浆公司的副总裁——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一位农业技术专家。这两个人都知道那个男孩可能感觉到了什么,那是一种万念俱灰的绝望。后来的事实表明,威廉自杀的那个月,这座城市的婴儿出生率十分接近于有史以来同期记录的最低点。在威廉自杀前几个星期,道琼斯指数几乎下跌了8%人们称之为“黑色星期二”。
对美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时刻。威尔基来自农业州印第安纳。次年,印第安纳州有20%的家庭将接受某种形式的救济。为此,威尔基兴建了许多农场,以便亲自做试验,看看美国的农业是否还能维系。
印第安纳州的这个悲剧在全美时有重演。在威廉•特罗尔勒自杀的前一年,一个新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曾给出警示说,经济的平衡“已经岌岌可危”。实际上,经济正在崩溃。从全美范围来看,耐用品的生产(衡量经济最为重要的指数)直线下降,而且下降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成百万人开始失业。第二年春天,就是威廉•特罗尔勒自杀之后的那个春天,20%的美国人将失去工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回顾了这段时间的经济走势,并得出结论说,美国“似乎暂时忘记了如何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