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市就如何快速发展旅游业开展调研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旅游局就如何快速发展旅游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市旅游局主要负责人率调研组深入到寿县、舒城、霍山、金寨等县景区、企业,召开了各县、区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实地考察了部分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基本摸清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加快本市旅游业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了对策。
一、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六安市旅游业起步较迟,历经1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年较大规模的开发,逐步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市的重要产业之一。主要特点有:
1、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通过积极引导和支持,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到2007年,全市已拥有星级饭店宾馆18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宾馆5家,标准客房3万间。旅行社34家,导游350人,其中持证的有100人。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8家,旅游经济强县3个,优秀旅游乡镇2个,最佳旅游乡镇1个,6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9处省级优秀农家乐示范点。六安瓜片、金寨山珍、霍山中药、舒城贡席、霍邱柳编、寿县紫金石等旅游品产量不断扩大,质量有较大提高。
2、旅游项目开发呈加快之势。“十五”以来,全市多方融资,投入15亿元,兴建了一批重点旅游项目。近年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呈现出投资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的新特点,金寨梅山湖“三岛一村”景点、天水涧漂流、燕子河大峡谷、天堂寨度假村、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八公山帝母宫道教建筑群主体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入运营。舒城县累计引进旅游项目42个,协议引资18亿元以上,其中万佛湖泰国风景园、汤池温泉度假村项目总投资1亿元以上。霍山县累计引进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3个,汇苏华夏集团投资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风景区项目总投资2亿元,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今年“十一”期间将向游客开放。目前,全市旅游业开发基本形成了竣工一批、在建一批、拟上一批的格局。
3、景区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以“三创”活动为载体,景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目前省级风景名胜区增加到6个,其中舒城万佛湖、裕安区横排头、霍邱水门塘公园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天堂寨为国家森林公园。共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7处。同时,舒城万佛湖镇、金寨梅山镇、金安区毛坦厂镇创建省优秀旅游乡镇取得成功。创建活动促进了景区软硬件建设,提升了旅游业层次和水平。
4、旅游业经济拉动作用初步显现。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78万人,实现门票收入7946万元,旅游总收入19.75亿元,创汇收入327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十五”初的1.05%提高到4.2%,旅游业占三产的比重由3.39%提高到10.37%。商品、餐饮、交通、劳务等旅游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达到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8万人。霍山铜锣寨风景区开发,带动了漫水河、上土市两镇3000人就业,受益面达到50%。金寨县梅山水库--天堂寨景区景点线上从事旅游业的群众就有200户近千人,去年人均旅游业直接收入495元,旅游“一业带百业”的综合效益显现。
应当肯定,这些年来六安市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与全市跨越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与省内一些地市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也还有很大差距。
二、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1、政府主导力不强。大部分县区还没有把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没有摆上应有的战略高度。主要表现为:(1)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虽然各县区都有旅游协调指导委员会,或旅游工作领导组,但实际上难以正常活动,只是副职抓一抓,遇到问题协调难。(2)管理体制不适应。叶集尚无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其它县区旅游机构均为事业单位,平均每个局仅有事业编制6个,在岗5人。市旅游局也仅有行政编制6个、事业编制2个,在岗仅6人,只能勉强维持运转。旅游机构一弱二不顺的状况,与所承担的越来越重的任务不相称。同时,部分景区体制也不顺。如八公山风景区,山顶归宗教局管理,林业归林业局管理,围墙外归八公山乡管理。相当数量的景区都有国营林场,因人员、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给景区的开发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3)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大部分县区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六安市旅游业跨世纪发展意见》还是1998年制定出台的,远不能适应目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旅游产品不精。(1)景区档次低,规模小。目前全市A级景区少,4A级景区只有1处,接待游客和收入少得可怜。万佛湖年接待游客仅56万人,门票收入2800万元;天堂寨年接待游客仅30万人,门票收入800万元;铜锣寨年接待游客仅14万人,门票收入103万元。令人忧心的是,没有精品形不成精品线路。虽然旅游部门重点开辟了上海—六安市区—金寨梅山—金寨下楼房—天堂寨、上海—六安市区—许继慎烈士陵园—霍山衡山镇—漫水河镇—白马尖等4条精品线路,但由于目前全市境内大部分好一些的景区道路与外部联系不畅,相互间又不贯通,造成各条线路只能将一两个好些的景区纳入其中,实际上精品不精。没有精品线路,游客要奔走几百里,只能看上一两个好一些的景点,很显然,人气不会旺,这无疑是该市旅游业的一大软肋,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2)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鲜明。总的来说,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红色景区热的时间少、冷的时间多,可游性、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产业配套水平不高。(1)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多数游客仅仅是转转看看,逗留时间短,游客享受不到大理、丽江等地“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综合效益上不去。(2)接待能力弱。目前全市接待标准和能力都比较低,仅有舒城1家4星级宾馆。霍山县标准接待能力仅为400人,降低标准也只能接待2000人,接待稍大些的旅游团队和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就勉为其难了。(3)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生产企业少,批量小,缺乏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较大的专业市场。同时,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特色产品,象六安瓜片、寿州紫金砚等价格既高又难以携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低,综合效益差,六安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比全省低2.5个百分点;旅游者人均消费水平仅为490元,比全省低275元,这与六安市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4、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六安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六安旅游总体形象之中。同时,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市统计的多达22个,在大别山七八十公里范围内就有天堂寨、白马尖、万佛湖、六万寨,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也难以体现六安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
5、对外宣传力度不大。(1)全市宣传造势缺乏整体性,往往力量分散、主题不明,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各宣传各的多,宣传六安整体形象的少。(2)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没有统一的宣传造势方案,宣传上缺乏系统性、持续性,阵发性、随意性较大。(3)宣传强度弱,手段相对单一,尤其没有大的造势活动,难以产生轰动性效应。此外,现阶段六安市旅游人才缺乏,导游水平低,也影响了六安旅游形象的宣传。
6、旅游环境改善不快。(1)有些景区生态资源保护不够,对污染物排放达标管理不严,如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几十家水泥厂、石料厂、石灰厂日夜作业,浓烟滚滚,机声轰鸣,不时传来阵阵炮声;电信部门在霍山一景“睡美人”身上树起了通信铁塔,就象美人身上扎上了一根针,让游人惨不忍睹;佛子岭水库水面飘浮一些垃圾,让人大倒胃口;一些通往景区的途中乱搭乱建现象严重;进入天堂寨景区给游客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车辆乱停乱放,购物场所垃圾遍地。(2)交通不顺畅,硬环境不硬。如通往天堂寨、马鬃岭、铜锣寨、万佛山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等级低,主要景区、景点之间也没有直达道路,景区内外部未能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直接影响了客源市场的开拓。(3)支持和服务旅游业的大氛围尚未形成,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意识不浓,软环境还不优。一些外地旅游车辆进入六安市境内,时常遇到拦路罚款现象。某旅行社老总反映,一次南京带一批游客前往六安市某景区,途中被交通稽查拦住罚款,结果带队没赚到钱,反而赔了钱。一些人反映,通往景区的六霍路一处路段限速标识设在靠近拐弯处,不明显,而且只有限速标识,没有解除限速标识,经常有外地不知情的旅游车辆因超速被罚,影响了游客的情趣。这一反复出现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三、加快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在调研中强烈地感受到,伴随着六安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全省加快旅游发展大会的强劲东风,蓄势待发的六安旅游业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应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把目标定得更高些,发展得更快些,加快推进六安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新跨越。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强有力的推进机制。(1)把旅游活市作为全市的重要战略来对待。未来几年的目标,要把六安市打造成为大别山区域的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最好选择。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旅游业发展摆上三产的龙头地位,象抓工业、招商引资、城镇建设那样抓旅游业发展。(2)建立高规格的组织协调机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的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可以设立旅游景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若干工作组或若干指挥部,统筹协调红色旅游、大别山地质公园建设,并设立综合办公室。同时,建立健全正常的议事、调度、督促检查制度,强化协调的权威性、有效性。(3)加强各级旅游业管理机构建设。当务之急是要为旅游局扩编增人,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市、县区两级旅游局升格为政府组成部门,由事业单位变为行政单位。(4)理顺重点景区管理体制。白马尖、铜锣寨、万佛山、八公山、梅山等重点旅游景区成立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制定或完善风景区管理办法,推进管理规范化、制度化。(5)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实行旅游业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奖惩引导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6)修订完善市旅游规划。2000年编制的《皖西旅游区规划》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去年市旅游局编制的《六安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是初步的,应尽快修订完善。由市政府牵头,聘请高等院校、国家专业规划机构编制高水平的《六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编制重点旅游景区规划。(7)制定出台加快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是提出近期目标思路、保证措施、扶持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办旅游的热情和活力。
2、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六安市旅游精品。整合资源有利于全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客源共享,提升六安旅游形象。基本思路:(1)打好一个品牌。大别山遐尔闻名,独特的生态资源催生出众多的旅游景观。提起六安也许有人不知,但提起大别山,无人不晓,去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后,更是名声大震。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打出大别山牌,叫响大别山牌,以大别山为龙头带动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着力提升六安旅游业的整体形象。(2)建设三大旅游区域。即以六安市区为中心板块,以金寨县为核心区域,以独山等地为重点支撑的六安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以天堂寨、白马尖、万佛湖等景区为重点,金安、裕安旅游景点为侧应的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域;以寿县、金安为重点,霍邱、叶集与之呼应的古文化旅游区域。(3)打造一两条精品线路。精品线路形成之日,就是六安市旅游业兴旺之时、火爆之时。应精心设计、尽快打造出以大别山为龙头,以重要景区景点为依托,把生态游、红色游、古文化游三大特色旅游区域串珠成线,形成区域内循环、与外部黄金线路对接的六安精品线路。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汉王陵墓的挖掘,对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应充分利用这一重大发现,把汉王陵墓群原址的保护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大机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把汉王陵建设成为精品线路上的极品。(4)加大旅游产业的结合度。整合红、绿、古三大特色资源,着力挖掘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把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结合起来,走“红”“绿”“古”结合,以“绿”带“红”、以“红”托“绿”、以“古”映衬“红”“绿”之路,做到文旅融合,相得益彰,打好特色牌,提升旅游品位。
3、加大融资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办法,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1)政府引导投入。市财政每年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设立市旅游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建设、重要景区景点建设、旅游宣传推介等,实行以奖代补的运作形式,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2)市场化运作投入。这是解决融资问题的最根本、最好的办法。政府拥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有形资源和冠名权、特许经营权、政策等有形、无形的两大资源,应注意运用市场的办法、经营的手段,把资源变成旅游发展的资本来运行。以对外批租、承包、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充分挖掘民资民力。市和县区可以考虑组建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把能形成旅游线路的重要景区景点抓过来,对旅游资产进行评估,国有资产以股份的形式交由旅游公司经营和管理,再实行灵活的政策鼓励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以股份的形式参与旅游公司的经营和管理。(3)多渠道上争投入。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红色旅游、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省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水利、交通包括公路“村村通”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更多地带上旅游业的投入。
4、强化造势促销,树立六安旅游新形象。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市场,客源就是财富。(1)精心打造六安中心城市整体形象。通过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活动,把六安逐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的最佳宜居城市。(2)以节造势。目前各县区举办的节日活动,动作小,既形不成大的声势,也不利提升六安整体形象。市政府应牵头策划包装推出中国六安瓜片节、中国皋陶文化节、中国大别山红军文化节等新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与县区联合举办霍山黄芽茶文化节、舒城县万佛湖龙舟赛、亚洲铁人三项赛暨全国锦标赛和舒城县旅游文化节、金寨县板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争取淮南豆腐节为我扬名。(3)精心办好各类旅游项目洽谈会、推介会等活动。关键是要走出去,到华东、华中武汉等主要客源地举行大的促销活动。(4)强化区域协作。以市场机制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主动与主要客源地城市旅行社联手开拓六安市旅游市场。(5)开展旅游创建活动。以景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6)挖掘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之魂。应组织力量挖掘皋陶文化、楚文化、红军文化等六安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与旅游产品相关的民风民俗、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风物人情等,撰写精美的旅游解说词,并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艺术节目和表演。争取与省乃至国家影视部门联手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尤其是一两部震撼人心的高水平的精品,提高旅游文化品位,以魅力凝聚人气。(7)抓好整体宣传。全市统筹策划统一安排各景区在进入六安的主要交通要道、车站、广场设置宣传牌和指示牌,统一制作旅游光盘、地图、画册及广告宣传,广泛进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宾馆、饭店、商场,让游客、过往客商随时随地领略到六安独具魅力的优美风光和风土人情。造势促销应坚持政府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唱戏的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
5、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目前最急、最紧迫的是要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1)加快旅游景区交通设施建设。制定全市旅游交通规划,提出分步实施方案。第一步,应抓紧重点景区与国道、高速路的连接线的建设。第二步,尽快建立重点景区如万佛湖、佛子岭水库、铜锣寨、天堂寨等之间的快速通道,实现区域交通循环,为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提供硬件支持。道路建设等级应尽量高一些,目前有些地方利用公路“村村通”工程连接景区,宽度应由3.5米加宽到至少5米以上,以适应大型旅游车辆进入的需要。市政府帮助协调天堂寨至合武高速公路连接线项目资金,解决目前有修路基的钱没修路面的钱。(2)加大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景区集中整治活动,治理污染源,确保“三废”达标排放;拆除通往景区沿途的违章搭建,确保道路畅通、环境和谐。长痛不如短痛,对严重污染景区的企业要坚决关闭。寿县水泥厂和寿西湖水泥厂已列入破产序列,政策消化债务6000万元,再投入少量的资金就可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应果断关闭。应注重强化景区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办法。建议市政府设立市级红色遗址保护单位,拨付必要的维护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3)净化旅游市场环境。抓紧组建六安市旅游协会,其下成立六安市旅行社、饭店业、旅游车船等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及对六安市旅游业的推介促销作用。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准入制度,强化旅游投诉处理与执法力度,为游客创造一个愉快舒适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