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注重挖掘人文旅游资源 建设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2月14日,临夏州政协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专题协商会领导小组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临夏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关于对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中临夏花儿、河州贤孝、傩舞戏、和政秧歌、河州砖雕、保安族腰刀、临夏雕刻葫芦七个项目是重点研究探讨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对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对象。临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目前,全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项、省级11项、州级25项。这是全州各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精神财富。
临夏花儿现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据统计,州内现有170余处花儿会场,较大的花儿会场就有20多处,尤以松鸣岩、莲花山两花儿会久负盛名。《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入临夏花儿、民歌400多首。有65名歌手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甘肃省优秀花儿歌手”,18名花儿歌手被中国民协接纳为会员。2006年松鸣岩花儿会和莲花山花儿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州贤孝、傩舞戏、和政秧歌皆为临夏极富特色的民间艺术。河州贤孝唱本上千,曲调众多,最著名的《韩起功抓兵》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2006年,被省民协授予“甘肃傩舞之乡”称号,同年,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9月,举办了由国内24支傩舞队参加的全国傩文化艺术展演活动,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傩文化之乡”称号,杨塔、三塬、王台等18个村定为傩舞戏文化原生态重点保护点。和政秧歌历史悠久,具有传承性。临夏砖雕,名垂西北。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0月,临夏砖雕首次在中国第100届广交会上亮相,引起温家宝总理和吴仪副总理关注,媒体报道、客商洽谈。保安族腰刀为民族传统工艺品,迄今有140多年的历史,其与新疆美吉沙小刀、云南户撒刀统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名刀。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国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夏雕刻葫芦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堪称临夏一绝。2006年,临夏雕刻葫芦被列入第一批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临夏市工艺美术公司和临夏县桥寺乡江川村已成为临夏雕刻葫芦的主要生产基地,年雕葫芦20万个,收入达1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兰州、内蒙、四川、西安、云南、北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