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 [组图]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本次出行队员:星辰、黑鬼、酒鬼、吴哥、云中(女)、米兰(女)、流砂、矮炮、流浪者、志士、LULU(女)、酒MM(女)、启明、云妹(女)、陈哥、李哥



龙泉村,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境内。离三明市区33公里。本点海拔600米。
洋峰村,位于永安市贡川镇境内。离永安市区35公里。本点海拔1000米。
炉长峡,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与永安市贡川镇洋峰村、张荆村交界处,海拔1483米。
张公岩岬,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与永安市上坪乡九龙村、贡川镇洋峰村交界处,海拔1471米。
炉长峡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一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本周双休日,我们的目标锁定在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龙泉村、高山村。这一带与永安市贡川镇洋峰、张荆村双峰村、上坪乡九龙村的交界处,有几座海拔1400米以上的大山:龙天岩、炉长峡、张公岩岬。
过去这里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几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长期鲜为人知。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活动频繁。近百年来被老虎拖走有记载的人数十人。
这里风景独好,南唐皇帝南逃时,在这里留下后裔。经过千百年来的繁衍生息,渐渐成为当地的旺族,子孙后辈人才济济。与南唐皇帝南下的陈家将士,弃武务农,代代平安,家族兴旺发达。
这里民风纯朴,文化底韵深厚。人们勤劳互助,尊老爱幼,安居乐业。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莫过于如此。
考察唐代李姓皇族后裔,了解陈姓家族繁衍,采集当地民情民俗,游览大山胜景,探测经济发展,陶冶闲情逸致,成为我们此行的活动内容。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二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正式出行前,还是得先探探路吧。找来一张1:50000的地形图,查一查龙泉一带的山形地势。好家伙,一个行政村居然分成14个自然村落,分部在方圆30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
打电话找一找龙泉村支书陈家财,具体了解一下当地的相关情况。一说明来意,陈家财书记很爽快,非常欢迎。特意安排当年的学生陈德生、老支书李宗天、村民陈友山,具体收集村情,整理民间传说,准备前期安排。
陈德生特意骑着摩托车,到莘口集镇上,接去探路的我。我们沿着通往龙泉村的水泥公路,边骑行边了解沿途的风土人情。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过龙泉。当时有几位同学在西际、龙泉、高山、后溪的乡村小学教书。我们几个同学,利用周未,早晨从莘口本点步行,中午一点多钟才到龙泉。
当年乡村教师的生活非常清贫,自己做饭,没有什么菜。我们从城里带来一些菜,几位学生家长,听说老师来客了,特意送来一些自己种的菜。几位同学参观一下学校,在行政村本点走一走,只有人说这里的生活很清苦,没人告诉我们,这里还有好山好水好风光。由于是阴雨天气,能见度也很低,周围环绕的群山也看不到。错过了认识龙天岩、炉长峡、张公岩岬的好机会。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四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十四自然村像十四个寨子,环绕在本点(泉溪)周围。每个自然村里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传说,每个村落里都埋藏一些秘密。有些秘密重见天日时,会石破天惊。
离村本点(泉溪)水尾不远的地方,有个高达百米的悬崖,流水从崖上向下飞泻,形成十分壮观的高山瀑布。雨季时瀑布气势磅礴,几里外可以听到声响,看到瀑布形成的水雾。
陡峭的悬崖上有个天然大石洞,里面的千古之迷有待于科学解释。洞内表层堆有上百具骷髅。什么年代留下来的?下层有什么?也许有史前古人类化石?也许有冰河时代留下的痕迹?这一切有待科学合理地探测考察。
百米悬崖还在多少秘密,我们不得而知。陈家财书记告诉我们一个悲壮的故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带土匪活动频繁,绑架、杀人、放火、灭族事件时有发生。陈家财祖父的大哥陈长青,是个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主要从事笋干、木材流通。平时穿着朴素,与当地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唯独爱好吃牛肉。
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一股土匪悄悄地包围了村落。天亮后,土匪头子进村拿人,但不认得陈长青。有人出了个主意,说陈长青爱吃牛肉。喊声卖牛肉,陈长青就会应起来。陈长青果然就这样被绑架了。经过百米悬崖时,陈长青乘土匪不备,毅然跳崖,壮烈牺牲。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五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陈长青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事远近闻名,深深地印记在后辈人脑海里。此后若干年,周边的土匪们很少敢来打龙泉人的主意,龙泉十四个自然村因此平安多年。
龙泉村陈、李各半,世代联姻。算来算去都是亲戚。陈姓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一般在50户以上。李姓除龙安人口较多外,在其他自然村不过二三十户。
南唐李姓王朝南逃后,其后裔一支定居永安皇历。后代一脉由皇历到双峰,再从双峰迁移至龙泉一带。由皇家贵族变成布衣百姓,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变成自食其力的庄稼汉,李家可谓能伸能屈的大丈夫。
龙泉陈姓家族源于永安贡川陈氏。先祖是唐朝有名的忠臣。南唐灭亡后,陈氏先祖与李氏后裔南迁,在一带龙泉边打猎边采药,后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陈、李两家世代和睦相处,互敬互让。陈家村落有事需要帮忙,李家全村出动。李家有要帮忙,陈家闻风而动。
龙泉每个自然村都有百年以上的祖房,用心参观这些古建筑,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六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南下的皇朝后裔,带来了中原的传统文化。龙泉村至今还保留许多古老的习俗。城里人很少有机会坐的轿子,在这里就容易多了。到半岭自然村,可以找到轿子和轿夫。每人每天100元的工钱,能让你坐个够。
龙泉人娶媳妇,娶亲时,婆家会找来轿子,把新娘子风风光光抬进门。如果游客有需要,也可以在龙泉坐上轿子。当然,游客坐的轿子会与新娘轿有所区别。城里人到龙泉游玩,包一顶轿子,在十四个自然村里逛,也是一件乐事。
龙泉人节多、礼多。一年到头有几十个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三大节,立春、清明、七夕、重阳、冬至等也是重要节日,排场不小。初一十五都是节,正月天天在过节。赶上这些时日进村,村民拿你当上宾。
也许曾经是皇亲国戚吧,龙泉的女人过去很少上山下田,女孩子成年后不用风吹日晒,提亲的人自然会上门。龙泉的媳妇也很少要出门干农活,养得白嫩嫩的。管老公还有祖传秘方。龙泉的男人疼老婆远近闻名。
近些年农村劳动力外流多了,传统的习惯发生了变化,有些媳妇与男人一样上山下田。不过,与外村妇女相比,她们的劳动强度轻松多了。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七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百闻不如一见,想了解龙泉村更多的民俗民情,还是自己到村里来吧。市区距离龙泉村本点(泉溪)约33公里。莘口集镇与龙泉相距19公里。坡度较明显的路段只不过9公里。
29日天公不作美,下起毛毛细雨,气温下降近十度。能见度很低。上午7:00,骑行队员准时在市区城关集合点集中。按事先约好,矮炮和米兰、流浪者和小小、云中和云妹骑摩托车,其他队员骑自行车。
黑鬼和酒鬼新买的骑行帽还真不错,队员们问了又问。经销体育器材的小小乘机推销了好几顶骑行帽。酒鬼穿上骑行服,变得更酷了。
启明新买了一部山地车。新车好轻啊,一只手就能轻轻拎起来。志士也骑来新车,性能不错。本月底,骑行队又增加了两部新车。骑行外出更方便了。
出发前,阵雨没停,队员们都穿上雨衣。摩托车队与自行车队约好下一个会合点后,黑鬼押后,队员们组成车队,以每小时15公里的时速,匀速前进。
骑行的车队格外引人注目,许多汽车放慢车速,好奇地打量队员。路边的行人向我们挥手示意。真有点飘起来的感觉了。

途中的山色,云妹说像个睡美人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八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骑着山地车,下午来不及赶回城准时参加一个评选会,所以在途中与朋友交换,骑上了踏板摩托车,继续向龙泉方向驶去。
雨点不停地落到脸上,手背上,眼镜上,雨衣上。扶着摩托车把头的手感觉有点僵硬了!停下来,再穿一件外衣,感觉好一些。还是骑自行车更暖和。可是不换车,下午肯定来不及。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
车行到莘口集合点时,雨停了。矮炮和米兰、流浪者和小小、云中和云妹的摩托车等候多时,自行车队的队员也已到达。匆匆忙忙合个影,队员们继续前进。
从莘口本点至署沙溪龙泉路口约十公里,有些小坡,坡度不大。酒鬼、黑鬼、志士、小小骑得放松。吴哥也很轻松。初次长距离骑行的启明紧紧跟着。
车过沙阳村,雨又下下来了。见骑行队员状态不错,摩托车队队员放心地先行。从署沙溪龙泉路口到龙泉本点(泉溪)有一段4公里的长坡。摩托车队刚开始冲坡,押后的黑鬼来电话了,有位队员的车胎没气了,得补胎。

修好这条通往山外的水泥路,龙泉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九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黑鬼这回没有带上修车工具,平时装备齐全、准备充分的他也会没想到。酒鬼倒是有带工具,可是没有带胶水。摩托车只得骑回头,赶到集镇上买交瓶补胎用的胶水。担心工具不齐全,连磨擦的工具也借来了。
黑鬼补胎的动作真麻利,卸胎、查漏、磨面、上胶、贴补、加固、装胎、充气,一气呵成,技术不错。二十分钟后,我们又上路了。黑鬼如果开个修车店,以他的服务态度和精湛技术,生意一定会红红火火。
署沙溪龙泉路口到了。前3公里小坡,队员们都坚持冲上去了。后4公里长坡,每前进一公里,海拔升高100米。几个新队员下来推车,两鬼照样骑。小小不甘示弱,也跟着冲了两公里。坡度太大了,后来也只能下来推。
长坡两边生长着望不到边际的竹林。竹枝茂盛,竹叶青青,看起来明年又是个竹笋的丰收年。竹鞭在地里非常活跃,林地里新裂的缝隙依稀可见。顺着竹鞭走势找下去,可以挖不少鞭笋。小冬笋已经成形了,有的农民开始进竹林地挖冬笋了。据说现在市场上每公斤冬笋16元。
雨点暂停了。山雾从竹林深处升起来,像少女的纱巾,更像少妇长裙上的飘带。吸着这富含负氧离子的山间空气,什么样的劳累都暂且忘怀。吴哥、启明忍不住停下车来,抢拍起来。



远处的山都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十一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自行车队的队员陆续冲上了长坡顶。志士年轻气盛,早早冲到终点。其他队员等待修车的队员,落下一段。此时酒鬼一马当先,吴哥紧紧咬着。小小边推车子边做生意。启明奋力向前。黑鬼慢速骑行,默默无闻地承担押后重任。
长坡顶到龙泉本点(泉溪)还有3公里的下坡路,途经大楼、半岭、酒呈寨等自然村。这一段路边雨季时有溜方,村里正组织清理,装载机在水泥路面上落下了许多烂泥,没有及时清理。小阵雨过后,路面非常滑,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故。
行至半岭时,看见前面有一辆摩托车滑倒在烂泥中,车手可能就是本村人,浑身污垢,正在大发脾气。好事应该细细办好。只要派两个工,跟在装载机后面,用铁铲再清一次,路面的烂泥就少多了。据说,当天有十多辆摩托车在这段路上滑倒。
两手紧紧握住把头,两脚老老实实地踏在路上,边骑边踏,好不容易才穿过泥泞的路段。两只鞋沾满烂泥,裤子上泥浆点点。一副狼狈像。下午回头还会这么烂吗?晚上从三明再骑上来安全吗?越想越后怕。
前面还有好几处烂泥段,提心吊胆地慢慢过,还是滑了一下,还好没有倒下。正担心后面的行程时,村部出现在眼前了。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十二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矮炮、米兰、流浪者、LULU、云中、云妹、志士已经先抵达龙泉村。正在村部附近的一家小店里打牌。村支书陈家财,村民陈德生已经等候我们多时。他们关切地上前来,问寒问暖。德生见我们的车子上沾满烂泥,赶紧帮助、指导队员洗车。
根据事先约定,午饭是队员们自备。德生夫人为队员们烧了一大锅西红柿蛋汤。启明拿出备好的咸鱼茄子原材料,米兰亲自下厨烧菜。全体队员在德生家小客厅聚餐。酒鬼照例拿出白酒,邀请队员陪他同喝。想不到LULU也带来白酒,吴哥好开心。米兰大姐对矮炮进行重点保护,他少喝了许多。
午餐后,与村干部商量安排好队员们下午的行程后。13:00匆匆骑车赶回城里,参加下午的会议。……
19:00,小雨未停。气温比白天又下降了不少。赶紧多穿上两件衣服,并帮吴哥带件外衣,急忙骑上摩托车,从市区再次向龙泉方向骑去。
城区里万家灯火,国道上车水马龙。天空的雨滴不停地飘落,击打在眼镜上。晃动的车灯直射过来,几乎看不见前进的道路,只能缓慢地跟着感觉走。明明知道村里会安排好队员的食宿,也知道队员们会照顾好自己,还是放心不下,连夜赶去龙泉,自找罪受。
这可是第一次夜间骑摩托车啊,天上还下着雨。车速调得比自行车还慢。从市区到莘口14公里路程,骑了50分钟。
过了莘口,下了国道,进入林区公路。车辆少了,视线好多了。加大油门,正想放松一些,前方不时出现一些怪影子。有山猫、山鼠等小动物的,也有说不上来的。这路上有鬼吗?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十三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沿着署沙溪岸边的道路,进入林区深处。山雾不时地扑面而来,时厚时薄。薄时像一层细纱巾,在车灯前方飘来荡去,媚你的眼,分你的神。雾浓时在眼前蒙上一块大幕,沉甸甸的,使人感觉进入深不可测的危险地带。后面似乎有什么跟着,却不敢回头。
山雾与雨水交织一起,不时地扑面而来,与体内的水气交融一起,形成一股股寒气,湿润了内外衣。越骑越冷,越行越虚。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心头。“啊!啊!......”, 寂静的夜大色里,前面突然出现怪叫,吓得冷汗直冒。仔细一看,原来是摩托车的声响和灯光惊动了几只夜间捕食的大鸟。鸟儿怪叫着,越过溪涧,向对面山头飞去。
夜幕下的十里长坡,笼罩着深重的迷雾。车子在前进,浓雾也在移动。车灯下,大雾弥漫,路面的能见的视线不到三米。听说这一带有山鬼,专门打劫夜行人。它悄悄地跟在人后面,突然喊你一声,你若答应,魂就被它勾去了。
坡顶上的雾更大、更浓,几乎看不见一米外的路面。只能凭白天的印象,摸索着前进。前面是白天看到的泥泞的地段。雨雾下,路面更滑了。赶紧两腿撑地,步步小心地前移,好不容易过去了。正在暗中窃喜,又一段更烂的路面出现在面前。心里一慌乱,两脚似乎不听使唤,车子滑倒在泥泞中。人从车上翻下,右手撑在料泥里,身子压在车身上,摩托车发动机还在响。心想,这下完了……
先脱离危险地段再说。慌乱中赶紧从泥地上爬起,扶起还没有熄火的摩托车,顾不上一身烂泥,挣扎着向前。好在摩托车没有摔坏。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十四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20:30,终于赶到了龙泉。正在家门张望的德生,喜出望外。赶紧接过全车污泥的车子,关切地嘘寒问暖。脱下沾满泥浆的雨衣,外衣、外裤、鞋子和车子,到处都有烂泥。看得德生目瞪口呆。
德生说,队员们还在村部食堂吃饭,有村支书陪着。尽管放心。想把车子洗一下,右手力不从心,感觉抬不起来了。只得请德生帮忙。
换下脏衣服、脏鞋子,人精神了许多。这才感觉有些饿了。德生赶紧下厨房生火,用最快的速度做了一盆面。好香的面啊,十分钟就消灭了。
吃饱喝足后,队员们也回来了。我们在旧村部搭起帐篷。酒鬼继续找几个队员喝酒。LULU真能喝,队员们授给她酒MM的光荣称号。
队员们说,下午,村里专门派了一名向导,带着队员去龙安自然村,看李氏古迹,问村史,拉家常,队员们个个很开心。吴哥、启明、志士还拍了许多好照片。晚上,村里派人在村部食堂生火做饭,村支书和队员共进晚餐。明天,村里还要派两个向导陪同队员们上炉长峡、张公岩岬。进一步了解龙泉的自然景观和民情民俗。
龙泉村的老书记李宗天,晚上特意从龙安下来,住在德生家里。向队员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民间故事和当地的人文景观。说得队员们心里痒痒的,兴奋极了。
龙安古屋的雕花

村民陈德生可爱的女孩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十五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鸡鸣狗叫声唤醒了驴友,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清晨的龙泉,晨雾如纱,青山似黛。炉长峡、张公岩、龙天岩露出了可爱的脸庞,在晨雾中显得特别清秀,格外妩媚。想当年,潘金莲第一次在西门庆面前露脸,也不过如此吧。
启明一大早就登上村落里最高的屋顶,抓拍晨光下的美景。
登高望远,与炉长峡遥遥相对的双髻山、十八峤、普禅山,在云海的衬托下,呈现出少女的羞涩,时隐时现,若即若离,不由你不想。
今天的天气比昨天好了许多,队员们精神状态好极了。吃早餐时,一大锅稀饭吃个精光。炊事员的早餐只得回家补了。
早饭后,老支书李宗天,年近六旬的村民陈友山,带着队员,抄小路向炉长峡、张公岩方向前进。
途经龙安,启明留下了。龙安的晨景,如同出浴的少妇,光彩夺目。古老的围楼,飘香的桂花,举人、贡生的故居,充满神密色彩的民俗、传说,深深打动了队员。



龙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十六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小路弯弯,山道崎岖,李宗天带着队员,沿着古老的山路,向炉长峡、张公岩岬方向前行。
小路两边的竹林青翠挺拔,今冬明春又是一个丰收年。龙泉人均竹山面积13亩,竹山收入成为龙泉人值得骄傲的产业。龙泉李姓、陈姓家族的发达地,有赖于炉长峡、张公岩岬一带的好风水。良好的植被涵养了水源,保持了土壤的肥力。
陈友山是农村中少有的见多识广的农民。对这一带的山山水水也很熟悉。哪个山坳有溪涧,哪个山包有红豆杉,他清楚得很。看到个别农户将竹林中的杂木人为枯死,他很痛心,他说这量捡芝麻扔西瓜,没有杂木,鸟儿也少了,以后毛竹的病虫害会很严重。
穿过毛竹山,我们进入了灌木林地。李宗天告诉我们,几年前这一片还是高大乔木,绿树成荫。个别木材生产企业把车道修到山脚,好多千年古树都砍掉了,非常可惜。
我们沿着伐木道继续向前,沿途的鲜有大树了。地上不时堆放着已经烂了的木堆,大概是伐木者忘了的缘故吧。
张公岩岬有高、矮烛之分,矮烛上竟然找不到一棵直径10厘米以上的树。大烛顶峰的也看不到成林了。
从张公岩岬顶峰下面看炉长峡,像华山一样险,比黄山还秀。险得让你一看就胆颤心惊,两腿发软。秀得让人欲罢不能,想入非非。


泉炉长峡张公岩洋峰大穿越之十七
2005年10月29日至30日 阴 有小阵雨
从张公岩岬顶峰,穿越到炉长峡顶峰,太险太难了,我们从这山望那山,山高,崖险,坡陡。时已近午,向导也有些累了。看来一时半晌还登不了顶,得另外找时间了。
李宗天告诉我们,从炉长峡与张公岩岬之间的隘口,穿越到永安市贡川镇的洋峰村,只不过半小时。洋峰全村600多人口,户主全部姓李,也是南唐皇家后裔,龙泉李姓家族正是从洋峰分出来的。
我们决定向洋峰方向穿越,继续追踪南唐皇家后裔在洋峰的发展历程。
沿着采笋、采红菇人走出的山路,我们找到了龙泉通往洋峰的古道,沿着古道行了二十分钟,一个美丽的山村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海拔1000米,数千亩水田环村绕过,从永安,经贡川,到洋峰约40多公里。这个行政村没有自然村,人口相对集中,人气比较旺。
一位村干部模样的年青人看到我们,很热情地与我们拉起家常。他告诉我们,洋峰具有光荣历史,中国飞机员之父------李宝俊就出生在这里。我们决定到他的故居看个究竟。
李宝俊的故居古香古色,雕花门窗,建筑风格类似闽西北山区特有的韵味。此时已没有后居住。人去楼空,内外却十分整洁。我们忍不住多拍了好几张。
洋峰村160多户,人口约600多人。经济收入也是以毛竹山、稻田为主。外出打工的人不多,看起来比较安居乐业。村子里开着好几家店铺,农户不出村,就可以买到肉、鱼、蛋、青菜、菇类等副食品。村子里也有卫生所。生活条件看起来比龙泉更方便。
我们走进当地一农户家的院落,请主人为我们做些饭。得到了这家人热烈的欢迎。这是一个大家庭,三兄弟三代同堂,人气很旺。三妯娌一起动手,很快就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
午饭后,我们沿着山路,向张公岩岬方向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