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登山指南

点击看大图
四姑娘山三峰确切地说只能算是四姑娘山幺峰的卫峰,由于四姑娘山地区的交通和后勤保障在国内算得上名列前矛而深受广大登山爱好者的喜爱。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和汶川县交界处,是横断山系邛崃山脉最高峰,海拔6250米,距成都约230公里,紧连该峰的其他三座山峰为三姑娘山、二姑娘山、大姑娘山,海拔分别为:5355米;5276米;5025米,总称为四姑娘群山。较早以前后面的三个数字被误统计为5664米、5454米和5355米,那只是幺峰南(偏东)山脊的几个起伏顶。
右图(点击放大):如等高线图示,蓝色路线是雪峰队八月无雪时走的路线,红色路线是我们五一期间所走的路线,绿色路线为我们探路时绕的路线。
我在2001年9月曾应邀带一支上海的四人队去攀登三峰,由于此前并不是我去探的路,结果我被带到了幺峰的南侧冰川,当时我也没有提前看过地图,总之走到了一个与三峰没有什么关系的山谷里,这里向三峰方向是一面绝壁,我在混合地形里攀登了七个小时只上升了不到三百米。最后队员们知难而退,我们撤了出来。
2002年8月,成都雪峰登山队在四姑娘山当地向导陆忠荣的带领下,成功登顶三峰。据陆讲,当时是全年最好的一天,一路上几乎都没有雪,但攀登仍非常困难和危险。
2002年底,我决定到四川办一个以提供攀登雪山服务和进行攀登雪山技术培训的公司,其中 四姑娘山三峰是我首选作为登山实践的几个山峰之一。2003年4月初,经考察我认为大雪塘主峰不适宜作为带初学者攀登的对象,临时决定五一登山目标锁定在四姑娘山三峰。此前除了成都雪峰队成功登顶外,我知道的还有北京动感队曾经尝试攀登过,当时好象是6月,他们因湿雪形成的流雪将一名队员向下冲了200米(陆语),险些出事故。
右图:两次C1的比较和冲顶的两条路线。
这一次与上次不同的是有了前人的经验,我还搞到了较详细的五万的等高线图。为了保障组织活动的安全性,我带领两名工作人员先进行了一次考察性攀登,以摸清情况。
我们用马驮着装备由当地向导陆忠荣带到大本营,这一路可以从日隆镇、二道桥步行到头道坪,也可以乘车到喇嘛寺再过河到头道坪。从头道坪(3400M?)开始上山,到牛棚子(3900M?)这一段高度上升的很快,然后就是较平的横切,过一个垭口,此前都有非常清晰的路,但有许多是牛走出来的,所以很乱。垭口以后至大本营不到五百米,坡稍陡,路不是很明晰。但可以找到岩羊等稍小动物走过的路。
从日隆镇出发到大本营可以使用驮马驮装备,头道坪至牛棚子一段山路较陡,并需穿林子,人不能骑马。
当地向导陆忠荣将我们送到大本营,给我们指了去年他们所走的路线。然后返回日隆镇。由于他们的攀登是在8月,而现在是4月,横陈于我们面前的是一个40度-60度的雪坡,这种雪坡我们是绝对不敢横切的。
探路时我们带的装备数量有限只能采用阿尔卑斯方式攀登而不能在任何地方留路绳或岩锥等物。所以我们只能向下绕了一段,当时是在大本营位置看到了一群岩羊,见有人来它们跑到了山脊的北侧,我们是沿着它们的脚印先下降了两百多米的高度,然后再从一个约60度的坡下去,过去后有一些平台可以扎营,我们曾考虑组织活动时可让老乡直接从日隆镇将物资运到这里,如果在这里建大本营就可以不用再建C1了。
右图:五一期间BC至C1的下降点,由于人多产生了拥挤塞车现象。
考察时所走的绿色路线是从山脊下到山谷,然后从左侧有草甸的地方上升,这样走比较绕远。五一实际攀登时所走的红色路线是从碎石坡直上,原因是我们没有向山脊下方绕,而是直接在山脊上打了一个岩锥降下去,然后沿着碎石坡上,就没有必要再绕那么远的路。如果是7-9月份,那个山脊下去的坡没有雪是可以横切的,据说有一条羊肠小路,这一段的坡度大约40度-50度。即等高线图中蓝色路线的BC至C1段。
实际的攀登没有必要从大本营向下绕,有雪的时候可以从上图的位置下降,无雪的时候则可以直接从下降点向三峰方向从坡上横切。下降点是从大本营的西北侧上山脊,看到三峰的垭口后沿着山脊左侧横切三十米就是,这一段不是很危险,由于山体岩石表面结构的原因这里虽然陡,也不是很容易产生雪崩。
右图(点击放大):这是探路时看到的一次雪崩,冲下来的雪块很大,能够清楚的看到上面的断层。五一期间我们看到了更多雪崩,当时我都用DV记录了下来,全是在这个雪坡上,而这个雪坡就是八月份无雪时可以在山腰上横切的坡面
冲顶的路线:从C1比较图中可以看出红、蓝两条不同的路线,蓝色路线是去年雪峰队攀登的路线(他们其中一人走的红色路线),我在去C1的路上一直在观察登顶的路线,越走距离垭口越近,也就越发现垭口沟并不是很陡,如果从蓝色路线走一方面会绕的较远,另一方面因为有雪,绕到崖壁上面危险的成分也很大,而从垭口沟里攀登,看两侧山上的雪况即使有流雪也分向了两边,倒是有些飞石会滚向沟里,综合评估还是从沟里走要安全一些。
实际攀登时从沟下到垭口的一段确实没有想象的难,这一段大约两百米高,坡度不到40度,到了垭口是南北方向的一段山脊,东边是雪檐,形成一条约五十米的雪檐山脊。
从垭口向峰顶看,是一个约30度的坡,向上逐步变陡,图片中的岩石区已达到40度,最后横向的一段是在接近60度的岩壁上横切,好在岩壁上有宽度不等的小台阶可以走,也有较好的手点可抓,五一攀登的时候有雪,相对危险一些,由于五一我们组织的是商业性活动,我们从垭口开始全程打上了岩锥,最后横移的部分我们当时拉上了路绳。而探路那次基本没有雪,我们只在冲顶一段不到二十米的地方拉了绳子。
右图1:从沟下到垭口的雪檐山脊
右图2:从垭口向峰顶看到的坡面及攀登路线(红线标记)
从顶峰可以看到幺峰等原来搞错的几个峰顶。三峰北侧有个冰川,而地图上东侧的那个冰川早就消失了,去年曹骏等人十一去训练就没有找到。从照片中也能看出悬空的三峰峰顶北侧,所以以前有人自称从四峰方向登上了三峰,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想实现,他必须绕一大圈很危险的山脊,或者从底下直接爬仰角的悬崖上来。以我的观察从海子沟的攀登难度也很大,那边的坡度都很陡,可以参考雪檐那张图片的山脊左侧坡度。
右图1:从顶峰回看到的山峰,即右图2中放绳子的峰尖
右图2:从刃脊下面仰视峰顶。这一段因为是刃脊,我们只能从它的南侧(坡)上走,而壁的北侧则是悬崖
本文中主要介绍的是2003年4月20号左右我们探路的那次情况,照片能够看到很清晰的画面,而我们五一组织的活动,因为天气的原因,登顶那天能见度不到一百米,所以拍到的照片对读者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通讯方面:大本营和C1附近的平台边沿有清晰的中国电信全球通信号(需找最佳位置),垭口以上有信号但因为太远而无法与外界通话,C1与顶峰普通0.3W的对讲机即能通话。
上图:顶峰是有哈达的那块尖石,可以看到左边即北边是悬空的;幺峰等山峰的相对关系也看的很清楚。
可供参考的GPS数据:
TOP N31 04.795 E102 54.359 5345.7 m
C1 N31 04.460 E102 54.305 4891.3 m
BC N31 03.654 E102 53.659 4454.1 m
对攀登者的技术及装备要求:
在不同的季节,岩锥都是最主要和最可靠的锚点,如有必要,垭口处可设一至两个雪锥。其它都是岩锥,如BC至C1的下降点一至两只岩锥,从垭口至峰顶约需二十至三十只岩锥,如果天气好,没有积雪,则可以只在峰顶横切等最危险处使用不超过十只岩锥,沿路可以架设路绳,也可以只用一根50米的结组绳交替保护完成,这要视攀登者的个人技术和人数的多少而定。此山峰不宜超过十人同一时间段(错开两小时以上)登顶,否则峰顶横切的那部分山脊会出现拥堵甚至导致危险状况的发生。此部分空间狭窄,只能一次进去3-5人,因为峰顶只能容纳3-5人,等这几个人出来再进去3-5人,而一根绳子上挂人太多也存在潜在的危险。切切!!!
与岩锥相关的锤子、挂锁、路绳等技术装备都是必备的,此处不再重复。
个人装备方面,宿营防寒类装备因季节不同而不尽相同,各攀登者要根据自己所处季节正确选择;技术装备里安全带和上升、下降用品是一定要有的(不一定是上升器和下降器);菊绳或扁带或绳套最少两根;头盔必备以防飞石;除非有亮冰的季节用不上塑料双层高山靴和冰爪,对一般鞋备一付绑式冰爪。如是在七至九月普通皮面登山鞋即可,但要注意鞋的防水性能。

点击看大图
四姑娘山三峰1:50000等高线图
如等高线图示,蓝色路线是雪峰队八月无雪时走的路线,红色路线是我们五一期间所走的路线,绿色路线为我们探路时绕的路线。

从C1到顶峰的两条路线

从扇形雪坡看Y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