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哈市雪乡6日自助游游
阿贵关于哈尔滨之旅报告会暨答记者问
新花社上海电讯
自08年年底阿贵携3女共赴哈尔滨一事,社会反响强烈,民众呼声高涨。所以阿贵特别在上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将有关事项进行说明和澄清。
阿贵(下文简称贵):各位领导,各位兄弟姐妹,各位同志,各位大叔大婶,各位港澳台同胞,各位看客。首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关于哈尔滨之旅的新闻发布会。在此,我向大家保证开诚布公,也希望大家能指正我发言中的不足之处。首先,我想从时间、地点、人物几个要素介绍一下本次哈尔滨之旅。
这次哈尔滨之旅始于2008年12月17日,历时共计6天5夜。我们一行4人,自上海北上,一路颠簸,在经历两个半小时的飞行后到达了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个中辛苦真是无以计数。回顾我们北上经历,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在飞机上进行三缺一的翘脚麻将活动。在达到哈市后的14个小时,我们不顾舟车劳顿以及身体劳累,又在大巴上颠簸了近7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本次旅行的第一站,号称中国雪乡的黑龙江省牡丹江旁的双峰林场。在雪乡经历了三天两夜的FB活动后,又驱车赶回哈市FB了三天二夜。最后搭乘中国春秋航空公司飞机回到上海。
本次整个哈尔滨之旅的花费大约是在人民币3000左右。
参加本次FB活动的除了我之外全部为女性成员,分别是X和大F和小F。
贵:下面我想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本次哈尔滨之旅
首先说衣
众所周知哈市入冬后气温长时间低于零度,在衣服上添砖加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各位也无需过分担心,穿一件较厚的羽绒服,再加上一件厚毛衣和一双保暖的雪地靴足够抵御哈尔滨的室外干冷的天气。当然,帽子和手套围巾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室内供暖充足,其实哈尔滨的这个冬天不太冷。女性同胞由于生理条件限制,四肢本就比较容易受冻,再加上一些暖手宝或者暖足贴更可谓是无谓寒冬。
阿贵小贴士:雪地靴可以在中央大街的任意商场以50元的价格买到,或者可以在中央大街近松花江的沃尔玛以29.9元的价格买到,根据各位时间和钱包鼓攮程度决定。
然后说说食
先说喝的,强烈推荐当地特饮--格瓦斯,一种发酵但不含酒精的气体饮料,味道独特,价格约在5-6元一瓶。伏特加么,说老实话,真难喝,首先因为其多次过滤的制造工艺决定了伏特加没有国酒的酒香,酒精浓度在40度,味道和医用酒精差不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鸡尾酒用它作为基酒的原因。
真要尝试的话,建议兑点橙汁喝。中国人说品酒品酒,酒需要在口腔内转个来回再下肚,伏特加么,直接下肚就完事了。
再说说吃的。
到了哈市,才知道自己胃口小
一是因为哈市的菜量特别的大
二是因为哈市的菜金也非常的便宜
上海人平时吃的多数都是吃饲料长大的(动物吃饲料,植物吃肥料)所以到了哈市就觉得什么都好吃,一开始我看着几个姑娘在那里狼吞虎咽还厚着脸皮以为是自己秀色可餐的缘故,后来才知道北大荒的大米就是好吃,北大荒的黑土地上的长什么跑什么都好吃。
阿贵小贴士:所有的餐馆不要发票都有小恩小惠,如果是正规的餐馆还能打折,没有要发票的同志去了结账时千万问一句:“不要发票能便宜么”
三 住
哈尔滨真热,这句话还真不是在吹牛。当然,我没有疯狂到赤身裸体在哈尔滨的室外吹风,主要原因有二,一来身材不够火爆(主要原因),二来室外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我暂时还没有适应(次要原因)。说热是因为哈尔滨的室内太热了 在市区供热系统的支持下,一件衬衫足矣。到了雪乡更不得了,火坑+火墙立体供暖,给你全方位的温暖呵护.南方人可能会像我一样不习惯这样的环境,每天晚上都像烙饼一样的在火炕上翻滚,久久不能入眠(当然,隔壁睡着三个如花似玉的花姑娘也是原因之一)由于不是旅游高峰,床位足够我在炕上翻来覆去的折腾,绕是如此,第二个晚上也不得不开了会窗才能入睡,雪乡都是双层的窗户,外面一层塑料纸,里面再装玻璃,这样将空气流通降到最低,也保证了玻璃不会在极冷极热的环境下爆裂。
实事求是的讲,雪乡的居住环境不是很好,家庭旅馆居多,被褥绝不可能天天换,两人次一换是那边的最高清洁标准(对此我表示充分理解,雪乡阴晴无常,气温又低,根据初中物理常识(蒸腾和蒸发),衣物被褥是极难晒干的,只能在室内烘干)家庭旅店的另一特点是家家用水都是来自水井,水压会比较低,如果你不满于洗澡的时候用“涓涓细流”冲洗身体,或者,发现便便无法顺利的被冲走,厕所里一直洋溢着健康天然的味道,我劝你还是忍忍吧,毕竟三十元一个床位的价钱还是非常非常公道的。
阿贵小帖士:
1.其实雪乡空气清新,满地银装,洗澡实在是非常无必要的举动。摔倒了爬起来,抖抖雪,也脏不到哪里去,除非....你正好摔倒在马粪上面........
2.雪乡在旺季的床位贵一些,大年初一的时候是顶峰,大概是200一位,各位要有心理准备
阿贵大乱弹
1.小时候喜欢尿床的朋友注意了,晚上临睡钱别喝太多水,炕热很容易尿床。但是也要准备一瓶水在床边以便晚上烙醒时能及时补充一点水分,当然,盖子要千万拧紧...........
2.消化系统不好的朋友注意了,别吃太多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加热后食物腐化的速度会加剧,会导致你比平时产生更多的令人不太愉快的气体.............
3.基于上述两点以及被褥无法及时更换,每一个去雪乡的朋友最好默默祈祷上一个睡在这条被褥里面的朋友不是上述两种人之一...
四 行
在外旅游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11路和出租车。虽然选择不多,但是在天寒地动的东北,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说这两种交通方式的优劣。
先说11路,作为人类进化进程中一直被保留下来的行进方式,其他诸如爬,滚等行进方式,一般不常见于公共场所,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表演项目(SM)和惩罚措施(多见于被老P抓现行)无可匹敌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成为本次东北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到雪乡之后除了上山看日出之外,其余所有行进全是依靠11路。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离索菲亚实在是不远,开动11路瞎走就能走到,一路还能慢慢欣赏沿途的俄式建筑,如果是初次接触东北冰封天气的朋友们注意了,11路不要开的过快,容易摔跤不说,出了汗也很容易冻着。具体标准是不要比你周围的东北人走的更快(走的再快也没用,冬运会也没竞走这个项目)。在雪乡,大路基本都被压实了,小路上有些积雪所以请步步为营。刚到雪乡看见积雪就兴奋的想去踩两脚的朋友们注意了,一脚踏实了再迈另一只脚,脚崴了受伤事小,落差过大把裤子崩掉失节事大.....
我在雪乡大大小小摔跤也有十几回了,大多是在滑雪场上摔的,也不疼,但也见着了路上走着好好摔得不巧直接脱臼的例子。
再说出租车,起步费8元(当时有1块钱的燃油附加税,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反正在哈市里面到处转悠不过20多,去机场120(100车钱加20路费)火车站黑车多,其他地方还比较规范。
阿贵小贴士:
运输方式汇总
11路免费,机场大巴20元一个人,可以到哈大和火车站(这两个地方到中央大街基本等距,建议哈大下车打的去中央大街,10元左右车费)哈市到雪乡车程6小时以上,上车前必须小解干净,一路上小量多次补充水分,公厕条件非常差,能不上就憋着吧,反正我看到那堆冰封屎山/尿冰震惊不小。车费找张鲸翔(百度一下吧,他是在哈市做散拼的,资源上有点优势)
其他想说的
1.在东北没见着雷锋
死雷锋埋哪儿不知道,没见着。活雷锋...说实话...也没见着.期间有个出租车司机冒充雷锋车,其实是个忽悠,带着我们去“土特产专卖”,小X在“专卖”里中刀被忽悠去了30块钱,然后忽悠我们去机场100块(没算20块钱过路费)
要去贵妇人买皮草的同志们注意,买了皮草打的是不用车钱的,一般都由商家直接补贴,具体也不是很清楚,感觉是暴利的不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东北人只要不发生金钱关系还是非常实诚的,只能说世风日下了
2.二人转
据说东北各个地方的二人转特色都不一样,晚上道外区到处都有场子演出,一般三个小时一场,荤段子居多,相比之下,老赵上春晚的都算是高雅的不得了的。二人转的表演形式变化多端,三个小时可以笑到你大脑缺氧....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