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半日小记
第一次去昆山,二十多年前,读初中。春雨潇潇中登上亭林公园玉峰山,在半山腰自告奋勇为同伴去探险,结果迷路进了一个山洞,绕了一大圈回到山脚大部队,浑身泥泞,狼狈不堪,还被同行的女孩误认为叛逃,到了毕业也不肯彻底原谅。不过那次的春游作文,得了个优,算不算捡芝麻丢西瓜。
第一次去巴城,十多年前,刚工作不久。七月流火的季节,吃不着大闸蟹,去一个什么水上乐园玩,为了教一个始终原地打圈的女孩子游泳,被晒脱一层皮,“游泳衣”穿了一年。依稀记得那里的盐水虾味道不错,苏州话好听。除此之外,就剩下太阳留在脑门上的热痛了。
这些年来,巴城与大闸蟹永结同心,做了河蟹社会的好榜样,而巴城,也成了上海人吃阳澄湖大闸蟹的好去处。
08年倒计时,往往有些剩余休假折磨着整天忙碌的人,这个冬天不一样的“寒冷”,一个宝贵的休假,成了吃蟹的最好的借口。
沪宁高速的上海段,其路况用高中语文老师的训话来说:“不及格是起码的!”不是双休日,拥堵绵延2公里,快到收费站了,我痛诉着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不合理,以及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税改费的可笑可鄙,突然收费站的大姐大手一挥,开恩免费放行,老公拿钞票的手还停在半空,我的控诉就被生生咽了下去, “总算也不好意思收费了!”不说这句话,如鲠在喉。
江苏段的路畅通无阻,苏州绕城东一转,很快就到巴城出口,一路直行,沿路都是卖老母鸡、大闸蟹、草鸡蛋的摊贩,还有些勇敢的男男女女街口拦生意,温馨提示老公:减速、也最好收敛起平常东张西望的毛病,安全第一。
开到底就是湖滨路,向左向右都无所谓,因为哪里都有吃蟹的标志,车辆开进蟹舫苑的大停车场,每个蟹舫都有专门的人热情招呼,看到七八个退休阿姨爷叔走入一个蟹舫,不是双休日人不多,我们就一块往那儿凑热闹。找个阳光充足的位置坐下。紧接着就去看一只只大水池里的蟹,有位阿姨慷慨激昂,不断强调自己特地从上海来吃,言下之意要老板为她的路费油费买单,要么以大蟹替代,帅哥老板死活不依,上海阿姨袖手而去。走了一单大生意,老板也从容,回头应付我们。我本来对蟹兴趣不大,一边陪着安安在水池边看蟹,小家伙胆子大,总想趁我不注意用手抓,害得我只管看着她,懒得讨价还价。要了三对90元的蟹草草了事。赶紧死拽着安安回座点菜。
想了一路的南瓜粥没有,天气寒冷,下市了。要了盐水河虾、酱爆螺蛳、土鸡汤(味道鲜,还放了鸡毛菜、水面筋塞肉)、白菜蛋饺(这个菜点得失败,就一个蛋饺,超级巨大,想这巴城的老母鸡也太彪悍了)。红烧鳊鱼,幸亏要了个小份的,上来后还是质疑半天,这算小份的么?反正自个儿家里没有一只盘子可以完整装好这条鱼,事后证明,出来吃蟹,这种油腻味重的菜还是少点为妙,有个金花菜炒蚌肉听起来挺美,横竖吃着金花菜就是草头?酱油下得多,早尝不出啥味道了。大闸蟹热乎乎地粉墨登场,一家人开始美滋滋地品尝,我喝着温热的上海老酒,觉得味道比蘸蟹的醋强。安安东一筷子,西一勺子,很快凑个半饱。还惦记着跑去看那些水池里横行霸道的蟹。旁边一桌人一会儿抱怨芹菜老、一会儿指责螺蛳臭,叮叮咣咣很热闹。等上了蟹,只留下此起彼伏的吸吮咀嚼了。
西北风刮得紧,湖面波光粼粼,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感觉,欣赏一下墙上巨幅老江视察阳澄湖的图片,很久没看到老江那高超的装束,别有一番亲切感。胡言乱语中,半日时光倏忽而过,我问家人有没有兴趣去千灯?回答说还是买些老母鸡回去炖炖,好吧,吃喝玩乐我有兴趣。
结账走人,酒家看门人很认真地给了我一张出门证,开车出大门口时,东西南北中,都是白板,空无一人,于是恭恭敬敬将出门证收入皮夹,以资纪念。
沿街靠停众摊贩间,挑拣大闸蟹,和蟹舫价格相比,落差巨大。安安执意要带只老母鸡做她的玩具,我掂量一番,决定弄些草鸡蛋比较合适。有个满脸皱纹的老汉打开他的破篮子,叫卖煮熟老菱,可惜卖相实在不敢恭维,和那只篮子有得一拼。一旁的山芋很合我意,可惜上海菜市场一大网篮早买好备下。婆婆看着商贩旁边搭起的草棚和一路飞驰的车子,担心小贩们的人身安全。
回来开错了路,估计是那顿午饭给闹的,或是让大太阳给晒的。
掐指算算何时再来巴城?应该还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