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点碧波颂和谐
我亲近过由火山喷发形成的五大连池奇观;
我观览过百鸟迁徙的青海湖风光;
我醉睹过肌踺雄阔强壮的野马畅饮的天山天池神韵。
但是,在心中顶礼膜拜的位置,仍然只属于故乡的滇池!
说来惭愧,生为云南人的我,对滇池的认识,直至把真情溶入碧波荡漾的滇池之中,却是离别故乡之后的岁月。
17岁那年,故乡与边境邻国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原本想在那场与邻国发生的战争中成就一番英雄业绩的我,放下了一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学习时段,毅然投笔从戎,选择了军旅。然而,跨入军营大门后,我没能如愿接受战火硝烟的洗礼,未能在灼热的炮火浓缩人生中成就英雄梦,被开着一排排小天窗的闷罐子军列,拉到了雪霁银炼,与让人心灵为之震颤的枪炮声形成浪漫反差的北疆,成为一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战士。
也许是一种寻根的原始萌动使然,或者是为排遣精力过剩的业余时间而做出的另外一种选择,我用每月才几元钱的津贴费,在洋洋大观的众多文艺杂志中,订阅了一份《滇池》杂志,并从这本民族气息非常浓厚的刊物之中,了解到了西山睡美人峰的神态,了解到了西山龙门的历史由来,还有滇池的地质形成特征等等。
如果说这是我对滇池的第一层理解的话,那么,一别故乡五年,在第一次回乡探亲来到昆明,置身于大观楼前,拜读清代学者孙髯翁所作的“天下第一长联”,可算得上是我对滇池这颗高原明珠早已心驰神往的第二层理解。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一种气韵天成的灵动感叹,我赞赏诗人景物捕捉的工笔和灵气,但我还觉得如若伟大的大自然造山运动,使“趁蟹与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的滇池美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错位”,那么,饱学之士手中的生花妙笔,真的也就只能“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了。
滇池的碧波拍岸,虽然没有如战船连绵千里的赤壁鏖兵卷起千堆雪,但滇池作为大自然镶嵌在红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与西山顶峰的睡美人,一同见证了历代群雄“汉习楼船,唐标铁、宋挥玉斧、元跨革囊”这些大开大合的武功,在饱经战乱的岁月中,用一种超然于物我的静态存在形式,凸现自己美仑美奂的真实景色。
再后来,因为在异乡成了家的缘故,得与跟滇池“亲密接触”的次数少了,但心仪滇池的冲动,却始终没有因这种客观存在的时空距离而淡漠、而疏远。
在孩子快上学的那一年,笔者偕妻子、孩子回故乡探望父母,来到昆明大观楼前,映入眼帘的除了昔日的景物之外,红嘴鸥这些远方来客在这个季节做客滇池,形成了人鸥相戏这样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动画”,使得宁静的滇池平添许多动感神韵。
孩子的天性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景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是为相叠在一块自由翱翔的“鸥波”拍手叫好,便是不停地迈开脚步追逐停留在岸边觅食的鸥群,手里拿着的面包,早已贡献给红嘴鸥作美食了。
孩子这种不带任何掩饰,亲近大自然的纯真举动,深深地感染了我和妻子,加上滇池岸边在柔和的风中盛开的山茶、玉兰花的点缀,使从寒风凛冽的北方来到昆明的我们,顿时有了一种走进世外桃园的感觉,早已把生活和工作及长途车旅带来的疲劳忘到了九宵云外,租了一条橡皮艇划向泛着层层清波的滇池湖中心。
随着皮划艇离岸边的距离越来越远,西山龙门的峥嵘雄姿,以及城市造型各异的建筑物倒映水中,真与幻,虚与实、远与近的对比,不断在水中变幻。红嘴鸥这些美妙的精灵,在这潭如碧玉般的湖水中各呈形态:有的成双成对在湖面上游弋,似乎对身边喧嚣城市景色熟视无睹,大有一种“隐士”风范;有的在游艇和帆船四周作低空盘旋,仿佛训练有素的卫士,随时拱卫着游船的安全;有的则是在高空作自由飞翔,或者是从不同角度向水面俯冲,犹如在向游人展示高超的飞翔特技和空中来、水里钻的特殊本领。
置身于水中央的皮划艇被微风吹拂,在碧波上形成了一种自然的起伏震颤感,人的神情在这种与自然溶为一体的境地中得到了真正的放松,看着红嘴鸥依恋滇池相映成趣的图景,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找到了一种对滇池新的认知感觉。笔者觉得滇池不光具有让人敬仰的人文景观韵味,在工业化步伐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生存竞争压力空前增大的当今社会,滇池所发挥出来的湿地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滇池微风涟漪、空阔无边的自然景观,能够洗濯掉压抑在人们心头的岁月铅华,得到一份宁静和舒展的心情。
作为城市柔美的景色组合,滇池在沧桑嬗变的岁月长河中,见证了历史的风云突变,忠实地记载着人这道特殊风景的所作所为。因为红嘴鸥这些远方的来客,穿越险峰绝谷,逃过了自然的、人为的道道天罗地网,选择滇池作为自己越冬的福地,除了自然气候这一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外,人对环境的精心呵护,对鸟的精心呵护,对滇池及周边环境的倍加珍爱,我想足也证明这一切了!
红嘴鸥在滇池水域的自由飞翔,仿佛一枝神来之笔,以激情饱蘸“滇池清墨”,书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作为身在异乡的游子,但愿故乡与滇池的和谐律动这曲美妙的交响,永远演奏出那让人迷恋的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