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在乌镇坏了好心情
长假,兴冲冲跑到乌镇去白相。无他,贪其人少,悠闲。可以笃悠悠喝茶,呆坐一下天,啥物事也不想。
乌镇的西栅几年前去过,民风淳朴,旅游品还不见踪影。老伯伯的戆笑,汰得泛白的中山装,铁壳子热水瓶,靠河的茶馆店里听说书,一杯清茶听一下午。贝托鲁奇来中国拍电影选景,看到广西乡间的生活,激动地不来塞,“前消费时代的快乐!”伊当是在做梦。
再回西栅,已是一片工地,尘土满天。听说已经“开发”,大兴“旅游”土木。路口一座铁栅大牌坊,“景区”到了,买票,120块,比龙门石窟还贵!
进门,有一小船来接。隔水望去,黑赤赤的“寨子”大旗翻飞,这不“水浒城”嘛!
过一桥,很古,船夫夸耀说:桥是邻县买来的,我们的修建思路以“古”修“古”。我心想,人家的古桥挖来了,人家家里不毁了?这不是以“古”的旗号拆古嘛。
上岸,新造的仿古街还是以前一家家住户的格局,但门板都是最近刚刚“做旧”的。大都门窗紧闭,透过窗向里张望,个个空无一人,新砌的水泥墙,缠着一串串赤膊电线。走了两步,死一般的静,有点“吓水水”,怀疑是进了“电影布景”。问管理员:以前的人家呢?答说:全部动迁到“新区”去了。此地以后开商铺。
再过去几家,倒真是“商铺”了。中式老屋里竟开起西式面包房,对面一家更眼熟:“港式茶餐厅”伊讲!心想:各么,我家楼下的小吃街也好买票参观来!(会不会被人家打?)
找到宾馆——“通安客栈”,门口一座雕花石门楼,细看上面的砖雕,人物走兽都是新的,上书四个描了金粉的大字:翰墨千秋。不伦不类,好像此地是“书法家协会”;口气之大,古时颜真卿的府邸也未必敢如此“老卵”。
前台一问,节日涨价,要880。簇新的大堂除了我一个游客没有,竟还要涨价,昏过去!
咬咬牙回吧,天已然墨黑,还要摆渡……问船何时来,西装笔挺的奴才懒洋洋说,不晓得。问:还有其他宾馆吗?回答:没了。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村已荡平,店是黑店。“天啊!”以前看欧美电影,每到主人公如此惊呼总起一身鸡皮疙瘩,今临绝境,才知唯有此二字最能代表心声。
回家见上海有报纸登出鸿文“游千年水乡乌镇西栅栏,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家”已拆,是不是“绣花枕头”的“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