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的火烧云
春晚夏初的早晨,晴,渐热,西站。
在火车缓缓启动的一刹那,原本紧张的心情反而慢慢的舒张起来,就像第一次想坐船过海的人,看着飘忽的一叶轻舟,当踏上船随着海风轻飘摇曳远离岸边时,就只有随波逐流了。
犹豫在这个季节有些褪色,不再想得太多,就乘着骄阳的升腾,开始一段浪漫之旅。
接站的人陌生而熟悉,联系有两个多月了,第一次见面就让她在等待中有些着急,虽然汗湿了衣裳但没有逃避,守候在人群里的那一刻凝视仿佛早已认识,未有多余碎语,拧起行囊,搭车直奔同里。
春天还没走远,夏天也没经过慢热就迅速升温,车厢里的空调已打开,手心仍有些微汗,她抓住我的手依偎着我的肩膀的时候,我俩就像谈了很久的恋人,没有惶恐没有惊奇,一切就那么自然,静静地聆听她娓娓地再说起火烧云……
走进同里,石牌、石路、石桥,古幛、家什、客栈,流水、摇船、人力车,一切像走进百年前。我们落脚一家客栈,古色古香,庭院幽幽,清新悦目。三分田地像一座美丽的花园,微风在园中唤起一阵阵花浪,就像那静谧、柔弱的湖水,浪花在绿叶丛中流逝,一浪连着一浪,向着湖内的岛屿奔去,我们就像牧童一样在这里欢乐吹歌,玫瑰花儿绽开了诱人的花辨,给这颗童心带来了欢娱。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的诗句放在同里同样有它的韵味。三元桥的伫立,三桥的环绕,退思园的流连忘返,哦,你慢慢走,慢慢看,慢慢想,同里的每一寸土,都有她的故事,每一棵草,都有她遐想的空间,每一滴水,都有她呵护的理由。夜幕初上,街灯朦胧,树丛、民居、行人,和着熙熙攘攘的叫卖声中,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我们挽着手,踏着协调的脚步,随着心情的节拍,一会儿相视呢语,一会儿轻声吟唱,一会儿放手追奔,一会儿高亢引歌,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同里的人们很包容,他们已看惯了影视剧拍摄的过程,再多一部片子的花絮片段,那也只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为同里多一份骄傲。
夜深了,客栈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守院的狗安静地趴在门前的石狮旁,小主人大概十岁的年龄,渴了拿起啤酒当饮料一阵痛饮,那个爽劲让我们啧啧称奇,仿佛一位年少侠士御风临驾,一会儿要去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似的,也许在同里见怪不怪了。客栈里的家什虽然是古色装盼,雕花的床椅、挂壁,复古的衣柜,蓝色碎花的窗帘,让你有家的感觉;但现代化的电视,洁净的卫生间,高速的宽带,让你叹服同里与世界的接轨。我们一起喝着茶,聊着天,一起在网上冲浪,在网上看火烧云。
时间在指缝间不知不觉地流逝,我们又走进三分田地的花园,“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何况是春夏之交,茂密的青草沾满了露水,透着微光,弥漫着诱人的味道,花园里有三个小土坡,左边有两个靠在一起,像一对双胞胎,勾勒出起伏的曲线,我爬上左边的一个,看着身下蕴藏着的水灵灵,像袒露的胸怀,忍不住俯下脸亲昵她,在她身上打个滚,好想沾一身露水,然后就这么躺着,款款地融入她的身体,“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田地里没有喧嚣,但经不住我们的打扰,她一会儿掀起一阵风,树枝、青草、土坡,都是她能量积蓄的地方,都能感觉到她身体的颤抖;她一会儿又处于沉默的宁静,像蓄势待发的山洪,像静息无纹的湖水,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
火烧云,东北有,昆明有,还都挺知名的,但都是黄昏时分的留恋,日落西下,悲情悲切,落幕的美。晨曦的火烧云,那该是朝阳初升,喜悦换新,升腾的美。同里的晨曦,鸟鸣啾啾,水榭哗哗,人云呓语,看着东方染红了半边天,看着日日升腾的骄阳,张开手臂,放飞心情,快乐就会不断的延续和舒展。虽然看不到形态的火烧云,但那意境的画图,在同里走过的点点滴滴的痕迹里,深深地烙下理解的印记。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同里之行,虽然相约看晨曦的火烧云,但同里的景致看不够,同里的文化韵味品不够,同里的三分田地便让我流连忘返,不知那三亩、百亩的风光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再见,同里,同赴圣地,里程之碑。
再见,朋友,我悄悄地来,我悄悄地走。
再见,晨曦中的火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