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和西塘有个约会
按我的逻辑,简单的约会只需两个因素:非单方的,时间性的。
春天的四月,有朋自远方来,如约会面,让其自助两天后,终于周末得闲,三人共赴西塘之约。
本打算周六下午三时左右出发,不料西湖美景让人流连“难”返(景区塞车),最后时刻赶上了最后一班去嘉善的快客。西塘黄昏的美景,此时已经成了遗憾。
一个半小时到嘉善,担心被宰,加之摩托车不安全,便打车去西塘,十几分钟的车程,中间经过路口时有警察登记身份,无形中多了几丝安全感。
初入小镇直到下车的二院,都是现代的楼房,没有感觉到水乡气息。尽管拉客的摩托、三轮挺多,却没感觉到慌乱,与前来找生意的车夫闲谈,感受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其实整个西塘的经历,都体验到了这种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纯朴,但愿不是因为我们运气不错。
住处的老板娘很快来接,那种远方来了亲戚出门相迎的感觉,那热情让我们感觉做客迟到一样不好意思起来。跟着老板娘,几步路从喧闹的马路走进了狭长阴暗的小弄,扑面而来的便是此地绵长的弄堂文化。小弄和廊棚是西塘的双绝,小弄第一感觉不错,但愿廊棚不会让人失望。
穿过苏家弄,拐弯就到了住处——老街饭馆。店里人同样热情,很有家的感觉。跟家里人自然扯不下脸皮谈论价钱的问题了。还好吃住的价钱都能接受,最主要心情愉快,于是也就一切都好了。店里只有三间客房,简单,整洁,古色古香,朋友说仿佛回到童年(南方人的童年可能大都是在这种老房老床里度过的吧)。
晚饭在临河的窗边,等吃完饭肯定赶不上最后一趟游船了。但坐在窗边,几个朋友,点几样农家小菜,来一瓶陈年老酒,把酒临风,窗外小桥流水,明月当空,加上船上飘来的琵琶古曲,已是如诗的享受了。
饭后街上闲逛片刻,夜色里看不清西塘的模样,但宁静的轮廓,已经让人对她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元代成市,明朝繁华,尽千年的沧桑沉浮,或许只有这夜色是亘古不变的吧。路上人影已经稀少,但各色小店尚未打烊,趁机淘些小玩艺做个纪念。价钱并不觉得离谱,但几个人却跟老板边挑边砍,讨价还价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地点竟成了一种乐趣,或许还该感谢店主的成全吧。
周日赶早起来,难得周末会有这样振奋的精神,店里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他们拿手的一道菜我们是等不到了,因为得赶时间回去。街上已经有不少慕西塘晨色之名的游人,但还不多,我们这些早起的人正好成了美景中的小点缀。
小河边廊棚下炊烟缥缈,和着早春的垂柳和盛开的桃花,加上远处的石拱小桥,已经是一幅经典的江南写意画,如果加上这桥这棚的动人故事,便构成了浓厚的、丰满的、诗意的、足够水乡的美丽田园。一条老狗悠闲地走在廊棚下,坦然面对来往的行人和镜头;一只花猫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不知疲倦地蹦蹦跳跳,自得其乐;年轻的人们搬着自行车翻过石桥,开始一天的忙碌;老人们则聚到茶馆里打牌聊天,天南海北地侃着,或许他们在这里呆了一辈子,很羡慕外边精彩,但如此恬淡的生活,又有多少人求之不得呢?
就这样走马观花地走着,遇到小吃店都稍作停留,地盘虽小,却从古代传承下数种特色小吃,或许口味做工都已改变,但吃起来却依然能尝出几百年前的味道,当然是只是感觉而已。
时间紧迫,没有买门票去深宅大院走走,但已经知足,而且进了庭院可能会限制住视线和思绪吧,毕竟这里感人的是整体的底蕴,而不是某户人家。如果选择,我宁愿选择走入寻常百姓家。
临走带了些特产,给周围的人尝尝,感觉一下西塘的味道。
总算看清楚了西塘,虽然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美好,却已经很难得了。很多人说江南几大古镇大同小异,之前只去过周庄,留下记忆的只是外婆桥的传说和沈氏蹄膀美味的印象,至于桥的模样和沈氏蹄膀的具体滋味早已模糊淡化了。而走在西塘的晨色中,我却坚信这里可以永远刻入我的记忆。因为她的沉静,她的恬淡,她的朴实,她的景,她的人。
回杭州的车上我睡着了,说不上是意尤未尽的失落还是心满意足的舒畅,只是私下做了决定,下次拉上她再来一回,赴西塘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