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小长假 玩转北京各色天主教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爱尔兰偶遇神父让我痴迷天主教
一直以来对天主教堂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在爱尔兰结识神父Noel的原因。北京是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自元朝在此建都至今数百年来,夹杂在北京四合院中,矗立在街道旁的天主教堂,也都早已融入了北京人的生活,为这座古城增添着带有异国情调的绚丽。我决定走近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调研天主教堂在北京市内的现状。
天主教堂在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时期,来自欧洲的罗马天主教方济各会修士孟高维诺于1294年在北京修建了第一所天主教堂。目前北京仅有门头沟区后桑峪村天主堂一所教堂是元代所建,该教堂也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教堂。
目前北京市内主要的天主教堂包括王府井天主教堂、西直门天主教堂、宣武门天主教堂、西什库天主教堂、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南岗子天主教堂等。经过仔细查证,我按照从南至北将北京市内的主要天主教堂考察了一遍。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南岗子天主教堂
沿着法华寺街狭窄的街道一直走到幸福大街,在东壁街路口立着的一块清晰的路牌:南岗子天主教堂,原以为教堂近在咫尺了,可始终没有发现它的踪影。经过当地居民的指点,才在永生巷深处发现了它。大门紧闭,只好硬闯,与神职人员沟通后,让我们参观,由于某单位正在录制节目,我们只能遗憾的在教堂外参观。
教堂始建于1910年,是由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柯来孟神父、仁爱会修女依搦斯、若瑟会修女夏大姑等人共同筹建。教堂基地共三块,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块地都在南岗子附近,所以称为南岗子天主教堂。1923年,仁爱会修女们集资2万银元,对南岗子教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收购永生巷一带荒地约280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建房。东部建楼房37间,为病、老修女住所,平房20余间,为诊疗所、职工宿舍和奶牛棚等。[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宣武门天主教堂
在教堂院内东墙、西墙的墙体内各有一块高两米余、宽近一米的汉白玉石碑。东碑的碑文为清世祖顺治皇帝1657年御赐的《天主堂碑记》。由于长年风雨侵蚀,碑首、碑座均有破损,某些字迹已经缺损或模糊不清;西碑碑身尚在,但碑面已几乎看不出字迹。
走进东院顿时那雄伟的教堂便进入眼前,教堂坐北朝南,三个高大的砖雕拱门并列,门四周雕刻有极其精美的砖雕,将整个教堂装点的华丽而庄严。很多教友们走进教堂,在默默的祈祷,但没有任何声响,整个大厅内一片静谧,这就是教堂的圣洁所在。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西什库天主教堂
我们沿着西四东大街走到西黄城根北街,又走到地安门西大街路口,没有发现西什库天主教堂的踪影,查看地图原来是走错了方向,立即掉转方向走到西安门大街,天色渐暗,我们抓紧时间走进西什库天主教堂。
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教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大堂内有主祭台、苦难堂和唱经楼。教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石碑。教堂有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教堂主入口两侧的圣者雕像是北京各天主教堂中绝无仅有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西什库天主教堂
西什库天主教堂,又称北堂。1703年两位天主教传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附近的土地,得以建筑教堂,这座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前身,名为救世堂。由于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冲突,1827年清政府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会财产。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西什库天主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1864年主教孟振生在教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由于蚕池口临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钟楼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悦,经过与罗马教廷和法国政府的交涉,教会同意将教堂迁往西什库,由清政府出资修建新的教堂建筑,1888年新建筑正式落成。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6月至8月连续两个月的时间围攻西什库天主教堂。当时教堂中除了法国教士、中外教徒5000余人外,还有驻守的法国和意大利军队。义和团用自制的各种武器与以步枪为武器的守军对战。由于缺少粮食,经过半个月的围困后,教堂内的人员将骡马和战马全部吃光,并且开始食用院内的树皮和野草。法意驻守部队的指挥官和副指挥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陆续战死。
直到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包括法、俄、英、意、日等国的军队开始营救西什库天主教堂。在经过了半日激战后参与攻打教堂的清兵开始撤退,义和团团民则大部分战死,义和团和清军阵亡600多人,多国联军死伤各10余人。庚子议和后由清政府出资重修了在事件中受到损毁的西什库教堂建筑。
站在教堂外,这段惨痛的历史让我不堪回首……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西直门天主教堂
天色已黑,沿着西直门内大街找到西直门天主教堂,无情的铁将军镇守着大门,我们无法进入,从生锈的铁门的缝隙望去,里面的建筑都没有灯光,仔细一看教堂的玻璃也是破损的,也许这里正在复建,我们只好远远的张望,我们的执着,引来路人不断的目光。
西直门天主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也是四大天主教堂中唯一一个不是由耶稣会士建立的教堂。1705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德里格神父作为罗马教皇特使的随员,受到康熙皇帝的任命,成为专门教授皇子西学的教师,于是德里格神父便留在了中国。1723年德里格在西直门内购置土地修建了西直门天主教堂。
1811年清政府颁布命令严禁天主教,天主教传教士除在政府供职者外,一概不许居住京城,并不许从事传教活动,同年西直门天主教堂的四位神父被驱逐出境,西直门天主教堂被拆除,地产没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等国达成的协议,恢复天主教在中国活动的权利。
1867年西直门天主教堂重建落成,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教堂毁于战火,此后直到1923年,在原址第三次重建西直门天主教堂。文革期间西直门天主教堂被没收,曾经先后被用作过纽扣厂、电扇厂和同仁堂制药厂的仓库,其间教堂三层高的钟楼也被拆除,至今未重建。1994年教堂重新开放,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参观了北京市内的六座天主教堂,喜忧参半,至于建筑规模虽无法与欧洲著名的天主教堂相比,但天主教在北京几个世纪的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罪与恶,对与错,只有历史来证明。
北京市内的天主教堂从南至北参观路线:
南岗子天主教堂(崇文区幸福大街永生巷6号)
交通:乘685路方庄环岛南—法华寺(6站),下车后沿着法华寺街至幸福大街步行约750米,永生小学旁。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
交通:从永生小学步行约300米至幸福大街,乘8路培新街—崇文门西(3站),下车后沿着台基厂大街步行约200米。
王府井天主教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
交通:从东交民巷步行约250米至台基厂大街,乘104路台基厂路口东—新东安市场(2站),下车后沿着校尉胡同至金鱼胡同,再至王府井大街步行约400米。
宣武门天主教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
交通:从王府井大街步行约400米至新东安市场,乘803路新东安市场—前门(2站),下车后沿着前门大街步行200米至前门西大街,换乘67路或者808路、特2、特7前门西—宣武门东(2站),下车后沿着宣武门东大街步行约50米。
西什库天主教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
交通:从宣武门东大街,乘808路宣武门东—西四路口南(3站),下车后沿着西安门大街步行约550米。
西直门天主教堂(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130号)
交通:从西安门大街步行约550米至西四北大街,乘808路西四路口南—新开胡同(3站),下车后步行约30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南岗子天主教堂
西部建教堂一座,即现在的南岗子天主教堂。另建学校一所,后为惠我第四分校,即现在的永生小学所在地。1952年修女院改为孤儿院。1958年教堂关闭,交由崇文区教育局使用。直至1986年天主教堂圣堂恢复使用,宗教活动才正式恢复。与神父道别时,我告诉神父还要去其他的天主教堂,神父微笑着说:天很热,辛苦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
东交民巷旧称江米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该地原属法国领事馆,因当时外国天主教徒众多,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领事协商转让该地建造教堂,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司铎高嘉理始建于1901年,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后又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教堂建成后,本堂神父为法国人柯来盟,副本堂神父为法国人贾廷坤。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又称圣弥厄尔教堂。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圣弥厄尔,意为:“谁如天主”。在圣经中,他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他曾战胜代表魔鬼的大龙,即远古的蛇和他的使者。教会尊他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教堂的入口在南面,从外到内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三个主尖塔和多个尖塔状装饰物上下呼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
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进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圣堂的大门不开,没能拍到教堂内部,只能拍些教堂的外景,由于空间有限,也很难拍到教堂的全景。东交民巷天主教堂是北京市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1958年东交民巷天主教堂被关闭,建筑与地产被政府没收,划归台基厂小学,教堂成为小学的礼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损害。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教堂迁出,教堂经过再次整修,于1989年圣诞节前重新开放。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
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是北京传统民居的样式,但门窗却是拱形,是中西合壁之作。平房内许多教友们正在认真地的学习圣经,没有人来骚扰我们。一对儿外国中年夫妇和我们一样慕名而来,拍了几张照片离去,圣母山的圣母玛利亚正端详的望着我们。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王府井天主教堂
人来人往,游客云集,慢慢走进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的王府井天主教堂,原名圣若瑟天主教堂,也称东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1655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利类思和安文思两位外国神父宅院,二人在空地上建了一座教堂,即北京城内第二座天主教堂,由于地震和战乱,历经风雨曾多次被毁。
1720年北京大地震,教堂被震毁,次年重修,重修后的东堂内有多幅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的圣像。1807年,因清政府禁教,教士们夜晚清理、搬运,不慎打翻了灯烛,一场大火将房屋烧毁,只有大堂幸免。1860年,清政府受法国要挟,将东堂发还教会。1884年,重建罗马式大堂,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又被烧毁。1904年教会用"庚子赔款"重建,即现在的东堂。文革期间教堂遭到破坏,被迫关闭。1980年经修复后重新开堂。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王府井天主教堂
2000年配合王府井大街扩建,原先围绕教堂的围墙被拆除,扩建教堂前广场,广场两侧设有座椅可供行人小憩。加喷泉地灯,改建圣若瑟纪念亭。每次去王府井天主教堂,在教堂前广场都能看到一些玩滑板的年轻人,他们时尚的打扮与庄严的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王府井的一个亮点。
教堂坐东朝西,占地近1万平方米。其建筑形式为罗马式与中式结合,粗壮的壁柱,一高两低的穹隆形圆顶,奠定了它浑厚的风格。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65厘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随着人群我们也进入教堂,一场教义启蒙正在进行中,这是为对天主教感兴趣的人的一个感召,引领他们走进天主。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宣武门天主教堂
北京市内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是宣武门天主教堂,也称为南堂,1605年由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创建。1650年德国籍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将其扩建为北京城内第一大教堂。顺治皇帝曾二十四次来此看望汤若望。1720年北京大地震,教堂被震毁,1721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宣武门天主教堂,重建的教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宣武门天主教堂
1730年教堂再次在地震中损毁,雍正皇帝赐银一千两用于教堂的重建,重建后的教堂延续了原先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门窗屋顶皆用穹窿设计,显得更加敞亮和气派。1775年教堂被毁于火灾,乾隆皇帝赐银万两重建。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烧毁,1904年重建。文革期间教堂被迫关闭,1979年圣诞节前教堂重新开放。
这也是我们在北京看到的最繁忙的天主教堂,教友们不断的涌入教堂大门,大门右侧有一处假山和水池是圣母山,假山里立着一座纯白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圣母玛利亚雕像下石头上写有“万福”字样,教友们都在进入教堂前先在圣母山前祈祷。过圣母山穿过月亮门就进入了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