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员澄清北京入冬说 气温将会有回升
近来京城一直在媒体“被入冬”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澄清——
下月5日前 深秋苦恋京
自本月17日大幅降温以来,“京城入冬”就成了热门话题。针对某报京城已经入冬的报道,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昨天澄清——“气温正回升,现在并未入冬”。
孙继松强调,京城在11月上旬前期(即11月5日前)入冬的可能性很小。
京城穿冬靴 4天还不够
从本月25日到28日,本市日平均气温连续4天低于10℃。据此,“北京已经正式入冬”的消息,这一周以来不断见诸媒体。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昨天告诉晨报记者,10月24日当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而25-28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根据“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入冬标准,还需要观察今天的平均气温情况如何才能判断。
而据预报,今天的平均气温很可能在10℃以上。因此京城还未能正式入冬,离冬季还有一步之遥。
孙继松表示,即便今日平均气温低于10℃,依旧不是“入冬”证据。“因为到11月5日前,天气形势是在回暖,气温在回升。”他说。
京城被入冬 标准被误读
为何这一周来,京城一直在媒体上“被入冬”?
“不能以讹传讹。”孙继松向晨报记者澄清了“入冬”的两大判断误区。
其一,“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入冬标准虽然没错,但并非唯一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并非那么“死板”,其含义重点是指气温稳定在10℃以下至少5天而不会再恢复过来。
孙继松举了个极端的例子,某年9月突然有强冷空气来袭,导致出现5天气温都在10℃以下,但随即气温又上升到18℃,其后一直都非常温暖,“这还是不能算入冬的”。
其二,“日平均气温”并非当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加除以二的简单计算,而是需要进行每天四次观测,分别是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再取平均值得出日平均气温。这一误区导致媒体算“入冬”出现了错误。
时间很正常 入冬不迟到
孙继松表示,估计北京在11月上旬前期入冬的可能性比较小,也就是说,11月5日前京城还较难入冬。这属于正常范围内,不算“晚冬”。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前,北京城区和平原的入冬时间在10月26日前后,90年代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京入冬推迟到了11月上旬。
专家表示,去年北京平原地区入冬是在10月31日。因此,今年11月5日都没入冬的话,还不能断言是“冬天迟到”。
■新闻延伸
今冬无极寒 气温近常年
记者从北京市专业气象台获悉,从目前的气象预测来看,北京今冬明春的气温接近常年。
气象台相关专家表示,今年10月至今为止,北京的降水比往年偏多,气温与常年接近。从昨天起,气温开始回升。但在11月2日前后将有一股冷空气光临京城,但这次冷空气无论是强度还是时间,比去年同期要弱,时间也要短。
目前,市政、财政和气象部门的会商制度已经常态化,遇极端天气还将增加会商次数。
雪无融雪剂 蓄积浇绿地
今冬,没有使用融雪剂的积雪,将在清扫收集之后,利用到河湖蓄水、灌溉以及清扫路面中去。
记者昨天从2010年冬季供热和扫雪铲冰保障工作会议上获悉,除了公园、绿地以及绿化隔离带,天安门广场、机关企事业单位院内和居民小区也成为融雪剂“禁区”。
据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没有使用融雪剂的积雪,将在清扫收集之后,利用到北京的河湖蓄水、绿化灌溉以及路面的清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