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试论清末 预备立宪 的实质及其意义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研究,至今是个薄弱环节。翻开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几乎众口一词:立宪者,骗局也。有些文章还进一步认为,清末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清朝统治者反革命两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查看完整版>>
试论清末 预备立宪 的实质及其意义
02.
清末 预备立宪 对日本明治宪政模仿中的保留毋庸置疑,清末“预备立宪”即对日本明治宪政的模仿,其原委,笔者已作专论(详见拙文《清末“预备立宪”为何模仿日本明治宪政》,载《北方论丛》1991年第3期。)。在此基础上,通过详细比较模仿与被模仿双方的有关实情...查看完整版>>
清末 预备立宪 对日本明治宪政模仿中的保留
03.
清末 预备立宪 为何模仿日本明治宪政清末“预备立宪”是对日本明治宪政的模仿——论者近乎众口一词,但清末预备立宪为什么要模仿日本的明治宪政?看来史界似乎对此缺乏深究。为此,本文不揣浅陋,试从几个角度作些剖析。一、历史的演进纵向...查看完整版>>
清末 预备立宪 为何模仿日本明治宪政
04.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共同点①从主观目的来看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②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③从客观影响来看具有进步性:清政府这些让步...查看完整版>>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05.
预备立宪与清末政潮过去论及清末立宪时,多以“假”字作为结论,其实远非如此简单。历史事实说明,围绕着立宪,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却经历过相当激烈的斗争。这种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交织在一起,使它更形复杂。宪政问题加剧了...查看完整版>>
预备立宪与清末政潮
06.
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清末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发生?人们在分析其原因时往往归于清政府的立宪动机:消弭革命,拉笼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需要。粗看起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但详加考究则有两点难使人满意。马克思主义认为:“...查看完整版>>
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
07.
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关于清末最后十年(1901~1911)历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诚然,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考察,将清末最后十年政权更替的历史纳入革命史的框架本亦无可厚非,辛亥革命作为一次...查看完整版>>
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08.
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暗杀活动的文化根源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暗杀,作为反清暴力斗争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辛亥革命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内容。暗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意向非常广泛,就本文所论述的内容而言,仅囿于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政府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暴...查看完整版>>
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暗杀活动的文化根源
09.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中国的疆域版图在清代已基本上确定;与此同时,国内政区也已大致定型,只有一些较小的变动。(注:据考证,清前期已有25个一级政区: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查看完整版>>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
10.
清末立宪派的 国民立宪 论史学界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阶级基础和*活动方面,而对其思想研究极少。实际上,围绕着立宪运动,立宪派通过各种报刊阐发了许多系统的理论。只有对这些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进一步说明立宪运动的全貌...查看完整版>>
清末立宪派的 国民立宪 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