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何星亮中西学术的源流和体系不同。中国学术源于先秦诸子百家,西方学术源于古希腊罗马。在两干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形成两种不同的体系。中西学术治学目的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查看完整版>>
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
02.
转贴--中西历史进程差异的地理基础中西历史进程差异的地理基础 许平中 现代经济学认为,任何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都是经济人在特定客观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这种客观环境主要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早在18世纪前期,...查看完整版>>
转贴--中西历史进程差异的地理基础
03.
[原创]中西“大一统”思想及其实现的差异审视历史,我们会发现,中西在历史上,其实都有过“大一统”的理念,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大一统”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实现,而且深入人心,成为国家统一的凝聚力所在,而西方则在 罗马帝国 灭亡之后,至今未将其变为政治...查看完整版>>
[原创]中西“大一统”思想及其实现的差异
04.
顾炎武治学的精品意识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和史学家顾炎武,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了一部洋洋八十万言的读书札记《日知录》。这部“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的巨著,“凡关家国之制,皆洞悉其所由盛衰利弊,而慨然著其化裁通变之道,词...查看完整版>>
顾炎武治学的精品意识
05.
乾嘉汉学治学宗旨及其学术实践探析——以戴震、阮元为中心清代汉学自顾炎武开山,阎若璩、胡渭奠基,惠栋确立之后,至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至极盛,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以寻求经书义理的主张,历经几代学者的推阐,也成为汉学家普遍信奉的治学宗旨。就连激烈反对汉学的理学...查看完整版>>
乾嘉汉学治学宗旨及其学术实践探析——以戴震、阮元为中心
06.
《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体现了李时珍怎样的治学精神?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财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知识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待人需以诚相间,治学得下真功夫。十年磨一剑必成大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坚持不懈,甘为世人奉献,实事...查看完整版>>
《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体现了李时珍怎样的治学精神?
07.
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作的多半是记录。比起和他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得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的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查看完整版>>
司马迁的治学精神
08.
从考古到史学研究——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 尹达的治学道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这就是1982年4月在母校河南大学最后演讲中的八字概括语:“从考古到史学研究”。一 尹达的人生道路和学术道路,深深受着两个人的影响:一位是...查看完整版>>
从考古到史学研究——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
09.
从白银到鸦片清朝末年中西贸易破门录公元1793年,清高宗乾隆五十八年,正值康乾盛世的末期。此时,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小事。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携访华团以祝寿为名请求扩大通商。英人不懂中华...查看完整版>>
从白银到鸦片清朝末年中西贸易破门录
10.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西文化交流历史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大都会。她历史悠久,规制宏伟,人造物化,衣冠毕集,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据史家考证,至今她已有3060年的建都史。明清...查看完整版>>
明清时期的北京教堂与中西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