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新疆南北路凿井取水,吐鲁善有所谓卡儿水者,乃穿井若干,于地下相通以行水。伯希和教授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自波斯传来。余谓此中国旧法也。《史记·河渠书》: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
中亚帖木儿王朝(1370-1506年)是明朝与之交往频繁的西域大国,它与明朝之间的贡赐贸易,是两国能够维持长期往来的根本原因。国内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多,国外如美国学者罗萨比等人虽有所研究,尚欠深入。本文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莎车王贤遣使东汉,贡献珍物,请求东汉政府派遣西域都护,光武帝即任命莎车王贤为西域都护,将印绶交给莎车使者带回。莎车使者行至敦煌,敦煌太守裴遵扣留了莎车使者,上奏光武帝,认为不能
公元前200年,与匈奴战争失败的汉高祖刘邦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两汉和亲西域和匈奴的“公主”其实多为从诸侯王室或民间选来的女子,并非真
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藏米兰三号寺院遗址壁画有翼天人 根据学者的研究表明,古代的西域(大致是如今的新疆)很可能是中国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当时的西域诸小国佛教的直接源头很少是印度本土,而是邻近的犍陀罗。犍陀
张骞出使西域 资料图片 黄渝文作品资料图片 中新社上海4月1日电(邹瑞玥)分布在古代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人种,以其高鼻深目的面部特征被确信为印欧人。近日,复旦大学与吉林大学合作的两项DNA研究却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而建立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则是建立强大国家的前提。唐代的民族认同政策在历代中央王朝管理中较有代表性,特别是对西域的民族管理政策更是体现了统治者对民族文
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大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打击匈奴 而郑和下西洋却是为了宣扬明朝国威震慑番邦 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路上丝绸之路繁荣了汉朝的经济为之后唐朝的盛世埋下了一处伏笔 郑和的出使不但没有带来明朝经
先拿出实物 比如丝绸 此乃我天府之国佳品 名曰丝绸 我朝王公贵族皆着丝绸衣以为贵 我天子龙袍 皆以上等丝织品为原料 丝绸不比普通不料 手感滑腻 冬暖夏凉 着丝绸衣则光鲜亮丽 人皆仰望 然后叫人翻译 土
出使西域十三年 让张骞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冒险精神与事功。他从西域引进的汗血马、苜蓿、石榴、葡萄、胡瓜等多种动植物,对于汉朝国力的扩充,以及汉民族农业、文化的发展,都有关键性的贡献。由于他曾多次出使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