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雷公——共和 F-105“雷公”(29)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SA-2 是不会带核弹头的,所以这想法似乎更实际些。在 1965 年 10 月的艾格林空军基地,对这个设想进行了初步的测试,行动代号“问题儿童”,4 架

F-105 携带两个可以对抗“扇歌”雷达的干扰吊舱,证明了这个设想是非常有效的。修改后的吊舱被赋予代号为“QRC-160A-1”。

到了 1965

年底,豪根试图将关于吊舱使用的经验在东南亚推广,但是只得到一句“走开”。豪根没有听说吊舱在南越失败的使用经历,因此对完全消极的态度十分惊讶。他没有放弃,而且推动一个吊舱的有效性示范行动。此时战斗中队忙得不可开交,不想在这个上浪费时间,直到

1966 年 9

月飞行员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才开始进行一个评估行动。四架“雷公”携带了吊舱,可以干扰“扇歌”与“火罐”雷达,投入了战斗行动中。北越的防空网对他们完全是处于无视的状态,宁愿将资源用于那些他们可以看见并打到的飞机上。

没有多久,作战中队的态度完全改变了。10

月初,他们就要求得到更多的吊舱,这时候它们已经全面投产,编号为 AN/ALQ-72。最初没有足够的吊舱,但是使用测试表明一架 F-105 只需要 1

个吊舱,只要有足够的飞机携带吊舱以确保覆盖全部频率。1966 年 11 月,所有的 F-105

投入战斗时都携带了一个吊舱,新的更有效的吊舱,包括具备同时进行噪声干扰与欺骗式干扰能力的吊舱,都提供了稳定的基础。飞行人员将在接近目标区域的时候进行最后一次系统检查并打开电子战装备,如果设备工作正常,机舱内将亮起一个绿色的信号灯。当时的口号是:“清扫开始、绿灯亮起、享受音乐”。

第一页    上一页    第29页/共42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