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JSF 计划看美国国防工业体制的演变(12)
10%,但占世界总出口的份额却从 30% 上升到了 45%。
传统的观点认为,武器出售是一种对外政策的工具,现在美国政府频繁地批准新武器的出口,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原因:确保生产线始终处于持续生产状态以及通过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而降低美国武装部队的装备成本。但是,随着尖端武器更加自由地出售给政治上“不稳定”地区的那些“有问题”的政府,美国国内要求花费巨资研制新武器的呼声已经高涨起来了。一些批评家认为,这种呼声相当于号召美国自己和自己搞军备竞赛。
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一项强化两叉的出口政策,就是要同时兼顾买主和武器系统这两个方面。“只有当一个国家符合美国在人权。民主和非侵略性方面的标准时,才可以向该国出售武器”,因为这与“美国特色”的和平及稳定密切相关。根据这种模式,连同目前受到禁止的弹道/巡航导弹、反潜导弹、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先进轰炸机、集束炸弹和空气燃料弹,大多数危险武器的出售也将受到阻止,这主要是出于防止威胁美国利益的武器扩散现象的产生和美国式的人道主义立场的考虑。在这样的观点还认为,对“武器生产具有引导作用”的国家(例如美国),应该单边实施这种战略,与此同时寻求达成多边协议。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目前美国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性的确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下降趋势,因为这些技术有可能刺激武器扩散。于是一个问题摆在美国人面前:有没有可能在鼓励日益增长的全球国防工业中实施民用和军用相结合的同时,不鼓励向其他国家进行“令人厌烦”的技术转让。而事实表明,并不存在两全其美的可能性,因此由于存在武器扩散的危险性,对于美国政府而言,更为可取的选择是,“保持一个单独存在的国防工业基础,重新考虑并确定其军民两用战略,并且限制在其高等教育体制中对外国人进行国防敏感技术领域的培训”。
第三、美国国防预算的投资倾向已明显向私人企业界倾斜,而且私人企业界提供的国防服务也明显超过的国有企业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种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比较激烈的资金集约型竞争(这是由于高精尖技术取代了人力);一种是出现了国防工业中的研究、服务以及武器贮存等行业的私有化的最新趋势。可以预见的是,这两种趋势还将继续下去。有时,从私人企业界购买装备和服务性的费用(采购),比五角大楼的文职与武职人员的工资(支付)增长的速度快得多。在这项采购的范围内,尽管分析家们更钟情于研发武器型号,为此还与军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且一些独立分析家们还倡导发展成本更低、效能更高的武器,但是这笔费用却主要用于继续生产诸如B-2隐身战略轰炸机等几个项目上。一些国家的军工企业实质上是国有的,而且生产能力是由政府控制的。虽然有些国家的政府并不情愿退出对这类国有军工企业的控制,但是,在许多国家中,美国式的私有化和资金集约型竞争是齐头并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