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击-13 型飞机(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发展航空工业,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工业。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它的技术性能和结构关系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各种类型的航空发动机都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负荷的苛刻条件下长时间地反复工作,同时还要求它重量轻、体积小、使用安全可靠、经济性好。

同时提出的多种性能要求和极端的工作条件,迫使各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必须设计精巧,加工精密,使用高性能的材料和成品附件。发动机综合了多学科和多种专业技术成果,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耗资多。它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和科技最高水平。环顾世界,也只有美、前苏联、英、法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才能独立地研制和发展先进的航空发动机。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老师是前苏联。从技术角度讲,苏联的发动机在一些方面不如美国。它们通常体积较大,制造较粗糙,使用寿命较短,耗油率较高。中国仿制的航空发动机一些性能指标还低于前苏联。歼击机发动机大修周期(即一个安全使用期限)通常为

100~200 小时,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动机使用周期一般大于 4,000 小时。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倾力消化吸收改进涡轮喷气发动机时,国际上更先进、更经济、更稳定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诞生了,并立即成了航空界的主流。经过反复权衡,中国航空界决定上涡扇机。又是一段艰难的历程,涡扇机的难度、复杂性远远超过涡喷机。工程费时费力,进展缓慢,从

60 年代一直拖到 80 年代。虽然也研制成功涡扇5、涡扇6 等型号发动机,但因种种原因,终于未投入批生产。

美国人就此评论说:“中国人缺少的并不是制造能力。他们十分出色地进行着循规制造、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生产和小批生产。他们所没有掌握的是现代化连续生产流程、精密自动设备技术以及其他组织方面的经营管理技术。在这方面,成套工厂设备进口可能是最有裨益的。航空工业就是这方面的……例子。中国在

50 年代后期和 60

年代初期致力于喷气发动机。但后来抽走了一些最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稀有资源……(按:西方人对文革造成的破坏始终未曾理解)因此使飞机发动机技术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其结果使中国飞机发动机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安装在他们的苏式

50

年代战斗机和中型轰炸机上的),同罗尔斯.罗伊斯、普拉特.惠特尼、通用电器等公司生产的、做为大多数西方飞机动力的当代尖端涡轮风扇发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中国人自己判断,他们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至少比西方落后

第一页    上一页    第6页/共8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