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5攻击机
强-5攻击机
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于1958年8月根据空军的要求,开始强-5的研制工作。1960年5月完成详细设计方案,试制工作随即全面展开。后来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变化,强-5原型机的研制工作放缓,1964年1月全面恢复原型机的试制。1965年6月首次试飞,1965年12月通过初步设计定型审查,1968年11月开始成批生产。强-5主要遂行低空、超低空突防,攻击兵力集结点、坦克群、机场、通讯中心、导弹阵地以及海面舰艇等各种战区和浅纵深目标,并可携带空空导弹进行自卫空战。 强-5机长为15.65米,机高4.33米,翼展9.68米。机头采用尖锥型设计,两侧进气,缩短了进气道长度,提高了进气效率。机身采用跨音速面积律,为全金属半硬壳式,中部呈蜂腰型。后机身因装两台发动机而呈椭圆型,其下部有双腹鳍。机翼设计为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ο,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以减少尾向流,防止翼尖失速。机翼面积27.95平米。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向分别为55度和57度。平尾为斜轴全动式。在垂尾根部后缘装有阻力伞,通过释放阻力伞可大大减少着陆滑跑距离。起落架为可收方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保障了起飞和着陆的安全性。整机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空重6950公斤,正常起飞重量913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1300公斤。具有灵敏的操纵性,最大使用过载8g。 强-5攻击机装两台WP-6型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静推力25.5千牛,加力推力31.87千牛。飞机起飞离地速度330公里/小时,起飞滑跑距离700-750米,最大平飞速度1240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巡航速度(高度11000米)807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6500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带2X760升副油箱),携带全部武器作战半径600公里。 作为一种轻型攻击机,强-5的武器配置相当不错。机身下部有小型弹舱,可挂大威力航空炸弹或子母弹;机翼下挂架可挂各种炸弹、火箭、副油箱,也可挂空对空导弹;左右翼根处还装有一门23毫米机炮,每门配弹一百发。一次最大可携1500公斤弹药实施攻击。 强-5装备部队后,表现良好。但也显露出航程较短等问题。1977年4月,加大航程改型机的方案获得批准。方案确定,在强-5原型机的基础上,第一步实现7项重大改进项目,如将炸弹舱改为油箱舱,加大主油箱,并增设一个软油箱;改用加力推力为36.8千牛的WP-6甲Ⅲ型发动机等,命名为强-5Ⅰ。第二步再改进4项,命名为强-5Ⅱ。 相比强-5原型机,强-5Ⅰ型最大的特点是换装了WP-6甲Ⅲ型发动机。WP-6甲Ⅲ原来是为歼-6Ⅲ配套研制的,1977年歼-6Ⅲ停止研制后,该发动机一度失去匹配对象。而强-5Ⅰ要求动力推力更大,起飞和爬升时的加速性要好,进袭时又要有最小的稳定推力,以利于飞机减速瞄准和射击。WP-6甲Ⅲ型发动机提高了推力,并增设了零级防喘系统,可以满足上述要求。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专家和设计人员把沙丘驻涡稳定性理论和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应用于WP-6甲Ⅲ型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使WP-6甲Ⅲ型发动机在可能达到的贫、高油范围内,收到了加力接通可靠、燃烧稳定的效果,有利于排除对飞行有致命危害的震荡燃烧,不但发动机加力增加2%,而且耗油率降低了1.5%,性能有所提高。 强-5Ⅰ型飞机在研制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风洞、静力、抛坐舱盖、电网络、电磁兼容性和前轮摆震等试验。试飞结果表明,该机航程和作战半径增大,着陆滑跑距离缩短130米,最大平飞速度、最大上升率、实用升限均有所提高。 强-5Ⅱ是在强-5Ⅰ的基础上又做了4项重大改进而成的。4项改进是:采用压力加油系统;安装护尾告警器;换装射击轰炸瞄准具;增加外挂武器和安装电动投弹器等,作战性能又有所提高。 由于强-5飞机性能稳定,经济实用,因而也被国外空军看好。应国外订货方的要求,有关部门对强-5进行了加大航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