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校徽,难忘的历程
黑龙江大学博物馆收藏着几枚珍贵的校徽见照片,经黑龙江省文物专家组鉴定,均为二级革命文物,因为它们是抗战胜利后我党在东北地区开创全新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见证。

一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加紧准备发动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党中央高瞻远瞩,及时做出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 战略的决策并派出两万多名干部、十万大军挺进东北。
为奠定东北解放区教育事业的基础培养革命胜利后所需的军政干部和专业人才党中央决定把延安外国语学校迁移到办学条件较好的哈尔滨。1945年9月,延安外国语学校教务处长兼俄文系主任卢竟如、俄文教师赵洵率领学员离开延安,经晋察冀解放区前往东北,于1946年10月末抵达哈尔滨。经陈云同志担任书记的中共北满分局研究决定,迁哈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所属,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东北民主联军总参谋长刘亚楼兼任校长,并马上着手筹备复校。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于1946年11月7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29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学,校址设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大直街163号,当时全校师生共120余人,编为一个大队,下设四个区队,完全军事化管理,专门培养军政俄语翻译人才,这是我党在东北地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P 该校徽即为复校开学时制作,红铜质地,圆形直径为15毫米,总长38毫米,宽12毫米。左侧为正圆形,用腐蚀法雕刻的毛泽东头像涂绿漆,右侧为长方形,刻有“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涂红漆。(图1)目前仅发现的这一枚,是当年的首批(46级)学员刘敏(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教授)在1986年捐献给黑龙江大学博物馆的。
二

哈外专继承和发扬了延安外语学校的优良传统作风,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由小到大,此时已发展为15个教学班,学生近400人,成为当时我党培养俄文干部的主要基地。同时在办学体制、教学体系、教师队伍等方面为新中国的外语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9年8月,王季愚校长奉命赴京汇报外语教育情况,周恩来同志在五个小时的接见过程中,代表中央对外语人才培养做了重要指示:为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须办好外语院校,加快外语干部的培养。在党中央的关怀下,1949年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源源不断地来到哈外专,年底在校学生已达到1127名。

三
哈外专成立后,学校实行供给制,师生的学习及生活用品全部由学校配给。在解放战争后期和建国初期,学校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很差,尽管东北局领导千方百计为学校调拨一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但仅能维持最低标准。由于当时物质极其匮乏,学校设立了外专消费合作社,供应一些学校不配给的物品,学校的师生员工凭此徽章才能在合作社限量购买。这枚外专消费合作社徽章,红铜质地,圆形,直径为24毫米,底色为红色,徽标正中为五角星,上方半圆和下方半圆分别有“外专消费合作社”的中俄文镀银字体,是当时学校供给制的珍贵物证(图3)。
1953年,我国大专院校进行调整,哈外专归高等教育部领导,并改名为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1958年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程乾波/图片摄影)
(2005年9月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