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医学院与部队携手攻关科学组训效益高
训练伤是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较高的训练伤发生率,往往让施训者不敢训、不愿训,更让一些受训者厌训、怕训。新大纲实施第一年,武警医学院将科学组训成果应用于武警8720部队,取得明显成效。
某全训部队士兵年训练伤发生率较高,不仅影响了官兵的训练热情,更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某部训练中出现8个骨折战士,住院治疗、服役期后续治疗、退役评残,牵扯了部队领导大量精力。
这些现象引起了武警医学院领导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一个由医学院专家组成的体能训练与训练伤防控课题组成立,开始了技术类院校为部队服务的新探索。他们深入20多个总队和多支机动部队调查士兵1.2万人次,进行了100多次运动负荷控制实验,并对士兵科学化体能训练方法和利用医学监督措施防止训练伤等课题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部队士兵体能训练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及医学监督措施。
今年是新大纲实施第一年,士兵体能训练又是新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武警医学院组织科研人员和8720部队训练及卫生部门成立专项研究课题组,把前期研究成果应用于士兵体能训练实践中,最终完善了入伍士兵科学化体能训练方案。
他们用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学乃至中医学知识,对因训练方法不科学造成的骨膜炎、疲劳性骨折等训练伤及因训练伤影响部队执勤处突的教训逐一剖析论证,对一些“蛮干式”、“疲劳式”训练方法给部队战斗力造成的损害,从理论源头深入浅出地进行梳理分析,科学诠释了训练伤和训练事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他们实行阶段机能监测,以每周作为一个训练阶段,对部分训练者实施常规医学手段和训练手段的监测,通过安静心率、握力、臂力、肺活量及血红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诊断机能状态,为下周训练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他们还进行项目负荷监测,在耐力训练中,以“心率评定为主、血乳酸评定为辅”进行负荷控制;在速度训练中,以“血乳酸评定为主、心率评定为辅”进行负荷控制;在力量训练中,根据训练后延迟性肌肉酸痛发生情况和肌肉硬度判定负荷量度。
新方法使用后,部队训练效益成倍提高。训练结束,数百名新兵经考核整体成绩优秀,却无一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