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发射时航天员曾因头盔结雾无法正常工作
新闻背景:
■油料是战争“血液”,油料保障线是战场“血脉”。第一次世界大战油料消耗3620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油料消耗达3亿多吨,占消耗物资的40%;只进行了42天的海湾战争,竟消耗油料达408万吨,占消耗物资的65%!
■总后油料研究所紧紧围绕未来信息化战场油料保障的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研制出40多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90%以上的成果已在部队推广应用,不仅提升了战场保障能力,还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地面车辆多用途润滑油
地面车辆多用途润滑油——
一油多用的“变形金刚”
各种车辆上,减少运动部件表面间摩擦的润滑油必不可少。根据不同功用,润滑油分为冷却、密封、防腐、防锈、绝缘、功率传送、清洗杂质等多个种类。但是,总后油料研究所研制的“地面车辆多用途润滑油”,却能替代11种油品,被誉为一油多用的“变形金刚”。
冷热环境通用。车辆发动机冷启动时需要低温性能好的润滑油,运转起来后发动机温度急剧升高,从而需要另一种高温性能好的油品。多用途润滑油兼具了这两种油的长处,可在零下20多摄氏度气温下供车辆长期使用。
汽、柴油机“通吃”。使用汽油和柴油发动的车辆,对润滑油要求各异,多用途润滑油能同时满足这两种车辆的需求。
动力系与传动系兼容。发动机等动力系统用的润滑油,一般不同于传动系统用的油品,但多用途润滑油既能用于车辆的发动机,又可作为工程机械液压油的代用油品,还能作为一般齿轮系统的应急代用润滑油。
现代高技术战争,重在后勤保障。多用途润滑油有效简化了油料品种,实现地面车辆发动机油单一化,大大提高了部队快速机动条件下油料保障效能。

航天头盔化学防雾剂
航天头盔化学防雾剂——
轻轻“擦亮”航天员眼睛
天冷时,玻璃上容易结雾,随手擦掉就行。但在太空中遇到这种情况,又将如何处置?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时,这个司空见惯的雾气竟然成了大问题:在太空低温环境下,航天员头盔面窗很容易结雾,妨碍航天员正常工作。而我国现有防雾剂中,没有一种产品能够满足航天员头盔使用要求。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的任务,就交给了总后油料研究所。
说起来,雾气产生的原理很简单。但要解决这一难题,还真是费了一番心思。科研小组在攻关理念上别出心裁:让航天员不呼吸从而不形成球形小水珠,这不可能。但如果想办法让小水珠摊开变成一层水膜,就不会产生透光反射。循着这一思路,他们首次在国内将成膜聚合物应于防雾材料中,研制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空防雾剂。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运用总后油料研究所研制的新型航天头盔防雾剂,头盔的面窗自始至终没有结雾,受到国家航天部门的高度赞扬。

调试低标号汽油升级设备
低标号汽油升级技术——
真实版的“点石成金术”
点石成金,从来只是一个传说。但在总后油料研究所,却有一个真实的“点石成金”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禁止销售和使用含铅的70号汽油,而我军部队因战略储备还库存一批70号汽油。这些汽油既不能使用,也不便处理,还占据大量库容,成为一个“烫手山芋”。为节约国家能源、盘活军用油料资产,总后油料研究所科研人员提出了大胆设想:能不能把70号汽油升级为可以正常使用的90号无铅汽油?经过4年艰苦探索,他们终于把设想变为现实。
运用该研究所研制的汽油升级配方,部队长期库存的数万吨70号汽油被成功升级为90号汽油,所有性能指标全部合格。此举,让被判了“死刑”的油料经过技术改造后变废为宝,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展望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喜人。所长杨廷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应用低标号汽油升级技术,将90号汽油升级到93号,每消耗一吨汽油可节油60公斤,除去升级成本,每吨可节约200多元。在全军部队推广这项技术,产生的军事经济效益将不可估量。

履带式两栖装甲加油车
履带式两栖装甲加油车——
让“装甲雄狮”如虎添翼
初夏的东海某海域,硝烟弥漫,一场海陆空联合实兵实装演习正在激烈进行。海面上,两台模样看起来颇有点怪异的履带式两栖装甲加油车,格外引人注目。
波涛汹涌间,两台加油车正配合机械化步兵师前进保障群,随两栖作战装备一起劈波斩浪,为装甲战车进行应急油料补给。
为解决两栖装甲车辆作战油料伴随保障问题,总后油料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始研制履带式两栖装甲加油车。
经过反复海上试验,最终定型的加油车的水上和陆地性能与主战装甲装备匹配,其携油量大,机动性、越野性、防护性俱佳,既可实施大纵深前沿阵地的油料补给,也能配合两栖装备涉水实施油料伴随保障。一位将军发出赞叹:“配上这样的加油车,我们的两栖装甲部队如虎添翼!”

输油管线系统横跨河流
输油管线系统——
跨越千里输油“高速路”
装甲车、火炮、地面车辆……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场,纵横驰骋的都是这些“喝油大户”。战场上没有油料,机械装备“喝”不上油,就像人不吃饭没力气一样,会失去战斗力。光靠人背车拉,显然不可能满足野战条件下对庞大数量油料的突发性需求。
总后油料研究所科研人员研制的“某型钢质和软质输油管线系统”,填补了我军战略野战输油管线的空白,筑起从后方到前沿油料输送的“高速路”。
承插式钢质野战输油管线系统,铺设撤收完全实现了机械化,而且翻山越岭,跨越沟壑,一个基本单元就能延伸上百公里。根据实战的需要,还能把多个单元像搭积木一样拼接起来,组成绵延上千公里的输送系统,昼夜输油量可满足数个机械化师进攻战役的油料补给需要。
软质野战输油管线系统中的大长度软管在国内属独一无二,其性能可与国外最先进的大长度软管相媲美,为发展我军机械化软质输油管线奠定了基础。

阻燃抑爆柴油储油罐
阻燃易爆柴油——
“延时点着”的神奇油料
“砰!”油品爆炸性能评定装置自动控制系统引爆。奇怪的是,装甲坦克油箱里本该在几毫秒就会爆炸的柴油,却没有燃起一个火星,油箱也没有马上发生剧烈爆炸。这是记者日前在总后油料研究所看到不可思议的一幕。
这种“延时点着”的神奇油料,是总后油料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的新型阻燃抑爆柴油。研究所政委蔡基民自豪地告诉记者,战场上坦克等装甲装备遭受炮火袭击后,油箱着火爆炸引发的“二次杀伤”,是装备毁损和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能不能研制出一种安全抑爆的柴油,让坦克油箱不再成为“战场杀手”?正是这个在很多人看来异想天开的想法,引领总后研究所科研人员创造奇迹。
如今,只要加入科学配比的各种添加剂,普通军用柴油就能摇身一变成为“阻燃抑爆柴油”,不但接触到火花不会立即燃烧,即使装备油箱被炮弹打中,也不会起火爆炸,各种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可以想象,当大量公共汽车、民用车辆使用这种安全防火柴油时,因油料触火燃烧引发爆炸的悲剧将不再上演。

战场油料保障
(本文照片为马善仁、皋 山、宋维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