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墓群考古工作结束 诸多谜团有待破解
记者从河北省[注: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文物部门获悉,平山县中山古城遗址张杨村战国墓群考古工作日前圆满结束,但这些古墓中两墓一组并列现象、将玉器有意打碎随葬的“毁器”现象、独特的棺椁放置模式等未解之谜,还有待深入研究。
张杨村战国墓群位于蜚声中外的战国中山国[注: 历史上的中山国也叫琉球国,位于中国大陆东方(台湾岛的东北方)、日本九州岛西南方的大海中,为一群岛。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遗址范围内,距中山国都城约两公里,位于中山王[注: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来历,有说是周文王后裔毕万公的后裔,也有说是来自周文王封给弟弟虢叔的西虢国。]陵南一公里处。12座墓葬中,共发掘出土随葬品120余件。这些随葬品多位于棺内或棺椁之间,也有极少数置于棺椁与墓壁之间,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琉璃器等多种。
出土陶器中,有壶、豆、鼎、碗等器型,烧制温度均较低,部分器表磨光,有卷云纹、波折纹、三角纹等装饰。铜器则有剑、削、镜、带钩等,其中带钩样式繁多、加工精美,有琵琶形、水禽形、曲棒形、兽面形、铲形等多种形态,部分器表有鎏金、错金、错银[注: 错银,特种工艺的一种,在器物上用银丝镶嵌成花纹或文字-cuoyin]、镶嵌绿松石等装饰,为同类墓葬中所少见。
这12座墓葬中,8座存在两墓一组并列现象,其中未被盗扰的两组中,墓主人为一男一女。如果面向死者头部,存在“男左女右”现象。2座墓中还发现了将玉器有意打碎随葬的“毁器”现象,其中一座将一件玉带钩断为两段,分别置于死者腰部和腿部;另一座是将一件玉环断为多段,分置于死者头部附近。这种奇特的丧葬习俗,有待深入研究。
此外,一座古墓内还发现了两种特殊现象:一是棺椁等葬具并未直接置于墓底,而是墓坑挖完后,先回填一部分土,再放置棺椁;二是墓壁底部有4个大小、形状相近的凹坑,其中北壁2个、南壁2个。这两种现象在以往考古工作中十分罕见,其用意如何目前还难以推断,有待考古专家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