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PzKpfw-III中型坦克
PzKpfw III中型坦克

1935年,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构想”开始具体化,其核心是研制两种基本型的战斗坦克。第一种车型装一门高初速反坦克炮,并有机枪火力,定型后称为三号战斗坦克;第二种车型为支援车辆,装一门大口径火炮,能发射杀伤爆破弹,定型后称为4型战斗坦克。为掩人耳目,在研制过程中,第一种车型称为“排指挥车”(ZW)或“中型拖拉机”(Versuchkraftfahrzeug 619,Mittlerer Traktor),第二种车型称为“营指挥车”(BW)。
1935年,德国武装部(Waffenamt)决定研制一种十五吨、全履带的新型坦克,柏林的莱茵钢铁-博尔西格(Rheinmetall-Borsig)、埃森的克鲁勃(Krupp)、纽伦堡的MAN和柏林-曼菲尔德的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四家公司竞标。为保密起见,该新型坦克被称为“排指挥车”(Zugkraftwagen) 。海因兹?古德里安准备为新组建的装甲师装备大量的该型坦克。
“排指挥车”设计之初,武装部就和我们的装甲兵总监先生为主炮的口径闹得不可开交。武装部中意于37毫米主炮,但古德里安则坚持使用50毫米主炮。基于德国步兵大量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37mm Pak 35/36 L/45) ,从弹型统一考虑,“排指挥车”最终选择了37毫米主炮,保留了大直径的炮塔座圈,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保留了空间,由于有这一招,使三号坦克的服役时间至少延长了两年。由于装甲师将作为突击主力使用,新坦克加强了前方装甲而牺牲了后部装甲的强度,在速度方面,该型坦克延续了德国坦克一贯的“高速”理念,达到40公里/小时。
“排指挥车”乘员5人,分别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和通讯员。新式的“车内联络系统”使乘员在作战时能直接用言语沟通而不必依靠手势,这在作战时大大提高了坦克的反应时间,因而这个系统成为未来所有新型坦克的标准配置。
1936年,第一辆PzKpfw III型原型车由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当时50mm 火炮还没有准备好,因此临时用37mm火炮代替,但其炮塔又是为重型火炮设计的。此时,Henschel和Man也提供了他们设计的原型车,在1936年到1937年,他们的样品进行了广泛的测试,其后,也由奔驰公司生产第一型车。Krupp也提交过他设计的车型――MKA,但最终没有投入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