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波兰重型战斗机方案(9)
PZL.54 被设计为一种全金属(硬铝)下单翼飞机,使用可收放式主起落架与固定式尾轮。该机的气动外形模仿了 PZL.37 的成功设计,采用双垂尾布局。PZL.54 计划安装 6 挺 7.9 毫米机枪(每侧主翼中安装 3 挺),2 门 20 毫米自动炮(置于机鼻),后射手舱配备双联 7.9 毫米机枪,机身下方可以挂载一枚 500 千克航空炸弹。
小结
纵观 30 年代波兰开发的几款双发军用飞机,其中不乏设计实用且性能优异者,如 PZL.37 与 PWS.33,PZL.38 系列由于受风靡 30 年代的战斗机双发热以及高层偏好的影响(波兰军用航空的决策者们甚至认为单发战斗机的时代行将结束!更为奇怪的是,同期国外双发战斗机都是走增强引擎和减轻机身的发展道路,波兰人却独辟蹊径,钟情于引擎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脱离波兰实际,即使“海豹”引擎的表现可以达到设计要求,PZL.38 的爬升与机动性能也是无法让人满意的,而后继型号 PZL.48 如果在 1942 年左右进入一线部队的话,其处境只会比 PZL.38 更加尴尬。
20 世纪 30 年代的波兰军用航空存在着重大的发展决策问题,其发展规划往往变动不定,模糊不清,以 PZL.38 为例,尽管在设计之初被称作驱逐机,空军高层却打算用它来取代 PZL.23,要求该机具备一定的俯冲攻击能力,而截击与护航任务反倒放在其次考虑。20 世纪 30 年代的波兰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缺少现代工业与工程技术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波兰高层仍然下令开发那些注定行不通的方案,国营航空工厂被迫承担了数量上远远超出其开发能力的研发任务,结果产生了一批互相掣肘的军机设计,它们既无法在过时前投入批量生产,又在等待与拖延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20 世纪 30 年代,波兰作为一个地缘政治状况恶劣的国家,理应全力发展各种防御性武器,着力于战斗机而非轰炸机的研制,而波兰高层却对轰炸机的开发工作给予了过度重视,这一决策失误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Dabrowski 与 Misztal 都是才华横溢的航空工程师,发轫于 PZL.37 的卓越气动设计被 PZL.37 以下的多款双发军机所延续,这些军机尽管遭遇了各种技术问题与发展困境,但它们美观匀称的外形却在航空爱好者心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波兰在 30 年代开发出不少优秀机型,以致于向别国输出战机,但是波兰自身缺乏优秀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能力,主要战机的引擎无不依赖于进口或仿制。波兰也没有跟上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的发展浪潮,直到 1936 年才开始研发 PZL.50(顺便提一下,这种战斗机仍然在走 PZL.11/24 的所谓模块化路线,即本国使用的型号安装功率不足的布里斯托“水星”引擎,出口型安装功率“正常”的 Gnome Rhone 14N)。先天不足、发展失策以及德国的入侵共同为 30 年代的波兰航空工业划上了一个黑色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