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波兰重型战斗机方案(2)
1934 年,作为空军三年现代化发展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计划包括:一种侦察轰炸机即后来的 PZL.23 ,一种中型轰炸机,一种重型战斗机),波兰空军公开招标一种新式多用途战斗轰炸机,Misztal 的方案从 PZL 的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随后获得 PZL.38“狼”的代号。PZL.38 套用了 PZL.37 的气动布局,前向火力包括 1 门 20 毫米 wz.38D 航炮与 2 挺 7.9 毫米 wz.36 机枪,引擎计划采用波捷合营的斯柯达工厂(1936 年收归国有,更名为 PZL 第 1 引擎工厂-PZL WS-1,主要生产英国设计的布里斯托引擎,如“木星”、“水星”、“飞马”等)开发的 PZL Foka(波兰语海豹之意),该引擎重量较轻,采用了许多新颖的设计。1936 年 7 月 30 日,“海豹”的项目领导人 Stanislaw Nowkunski 在 Tatra 山登山时丧生,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影响了“海豹”引擎的开发工作。PZL“海豹 I”的第 1 台样机早在 1936 年秋便制造完成,但是直到 2 年后才达到上机标准。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存在容易过热以及振动严重等毛病,PZL.38 项目组只得转向国外购买引擎。1937 年,不愿空等“海豹” 引擎的 PZL 开始评估法制 Hispano Suiza 12L 引擎,不过评测结果显示这种型号性能较差,不值得采用。后来 PZL 从美国购买了体积与输出功率与“海豹 I”相类似的“游骑兵”SGV-770B 12 缸风冷引擎,1937 年秋末被运抵波兰。

安装“游骑兵”引擎的 PZL.38/I 原型机,摄于 1938 年春。波兰原计划生产 180 架 PZL.38 取代过时的 PZL.11 战斗机。PZL.38 最大的问题出在引擎上,同时期的 与 Bf 110 等国外双发多用途战机都配置了功率高得多的引擎.
1936 年,PZL 将其重心转移到新式单座战斗机 P.50 和侦察轰炸机 P.46 的研制开发上。尽管如此,1936 年 5 月,波兰航空部还是做出了在次年生产 90 架 PZL.38A 的决定。1936 年 10 月,作为空军现代化改造的一部分,波兰航空部决定采用 PZL.38 换装 10 个飞行中队。
1936 年,波兰航空工厂开始制造首架原型机 P.38/I,到 1937 年,2 架 PZL.38 原型机先后被制造出来。第 1 架安装了美制“游骑兵”SGV-770B 引擎(虽然理论输出功率可达 420~450 马力,实际输出功率仅有 330 马力),与“海豹”相比,前者不但功率不足而且更重。1938 年 4 月,P.38/I 进行了首飞,毫无疑问,这架原型机的表现无法达到设计者预期的水准。1938 年 4~5 月间,第 2 架原型机 P.38/II 制造完成,该机装上了 PZL“海豹 I”引擎(最大设计输出功率为 420~450 马力,实际输出功率不到 360 马力。“海豹 II”型 12 缸引擎虽是 700 马力的新设计,但从未造出样机)。安装“海豹”引擎的 P.38/II 在 1938 年年底参加了第 16 届巴黎国际航展,线形优美的 P.38/II 被认为是参展飞机中造型最佳的一种。
尽管气动外形出色,引擎功率不足的问题还是成为 PZL.38 项目的阿基里斯之踵。1939 年 3 月,P.38/II 在试飞中的表现让开发者很是失望,诸多设计指标都没有达到,该机的最大速度仅勉强超过 400 公里/时(还是在低空),而设计最大速度为 465 公里/时(5,000 米高度),设计时预期的其它指标,如最大升限 10,000 米与最大航程 1,250 公里等也都无望达到。1939 年春,PZL 不得不承认 PZL.38 无法实现设计时确定的性能指标,对“海豹”引擎的调试与改进工作被搁置下来。随着德军入侵波兰,PZL.38 原型机的进一步修改试飞工作也被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