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之蚊(5)

停放在地面的 IAe.24
“皇家之鹰”与“蚊”式飞机在外观上极为相象,当然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 IAe.24 的垂尾较之“蚊”更靠前些,而最大的差异当然是发动机。由于前者使用了气冷星型发动机,其机翼前缘自然不再有“蚊”式上的那种冷却器。IAe.24 的发动机舱也较短,而“蚊”的发动机舱一直延伸到机翼后缘之外。
由发动机不同而导致的外观差别其实无关大局,动力装置差异的真正影响,在于飞行性能方面。我们不妨以“蚊”式系列中后期轰炸型 B.35 为对象做个比较。“蚊”B.35 于 1945 年 3 月 12 日首飞,该型机翼展 16.5 米,机长 12.9 米,全重 11,434 千克。其几何尺寸和重量都超过了“皇家之鹰”。“蚊”B.35 装 2 台“灰背隼”113 或 114 型发动机,单台功率 1,690 马力,在 9,144 米高度上,最大时速达 679 千米/小时。相形之下,“皇家之鹰”的速度只能勉强达到“蚊”的 65%。速度,其实是“皇家之鹰”与“蚊”最大的区别所在。阿根廷人曾设想如果获得“灰背隼”发动机,“皇家之鹰”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时代飞机的性能水平,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一个假设。
更有甚者,由于最初的设计完全是建筑在“灰背隼”发动机的基础之上,结果当动力装置发生变化后,由此引发了计算与设计方面的变动,进而导致飞机飞行品质的恶化。对飞行员来说,“皇家之鹰”是一只桀骜不驯的“鹰”。飞机在平飞时有抬头的趋势,同时还时常出现突然失控的现象。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空勤人员是很难安全地驾驭这只“鹰”的。在 IAe.24 整个服役期间,约有 50 名空勤人员在驾驶这只“鹰”时因各种事故丧生。“皇家之鹰”甚至一度被冠以“寡妇制造者”的恶名。在阿根廷空军中,固然不乏 IAe.24 的支持者,而持严厉批评态度的,也是大有人在。纵观“皇家之鹰”整个服役过程,它始终是扮演着一个毁誉参半并带有悲剧性色彩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