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之蚊

看到题图中的这架飞机,对航空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会觉得非常眼熟。难道是著名的“蚊”式换装了气冷发动机?或许,从某种角度,我们的确有理由这么认为。不过,这架飞机并非出自德.哈维兰公司的手笔,它来自于南美大陆,曾经翱翔在安第斯山上空。就让我们从它开始,去了解两架鲜为人知的飞机的故事。
毁誉参半的“皇家之鹰”
1927 年 10 月 10 日,阿根廷军用航空工厂(FMA)在阿根廷的柯多巴成立。和许多后起的航空企业一样,成立之初的 FMA 主要依照许可证生产飞机和发动机。从 1932 年起,FMA 开始尝试自行研制飞机。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到 40 年代中期,FMA 已经研制了诸如 DL22、AeT1 等一系列轻型飞机。同时,在 1940 年,工厂通过许可生产了 20 架寇蒂斯 75“鹰”式战斗机,从而初步积累了一些作战飞机的生产经验。在这些基础上,FMA 开始尝试自行研制作战飞机。在 1944 到 1945 年间,根据阿根廷空军的需求,FMA 开始研制一种轻型攻击轰炸机,飞机被命名为 I A e .24“皇家之鹰”(1943 年至 1952 年间,FMA 一度更名为航空科技研究院 IAe),用于取代阿根廷空军 1938 年装备的诺斯罗普 8A-2。“皇家之鹰”的设计深受德.哈维兰“蚊”式的影响(蚊式飞机在二战中的成功给阿根廷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飞机大量采用木制材料。最初的设计中设想采用罗尔斯.罗伊斯的“灰背隼”发动机,预计飞机的最大速度可达 615 千米/小时。但由于无法获得“灰背隼”发动机,设计师不得改用普拉特.惠特尼的 R-1830-SC-G“双黄蜂”14 缸气冷发动机。动力装置的改变,引起了包括飞机重心在内的计算与设计方面的一系列改动,最终对“皇家之鹰”飞行性能和操纵品质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