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萃芬
有一位女性,曾伴随孙中山十几年,投身于推翻清廷、创立民国的革命,同孙中山共过患难。但是,除了少数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她,她就是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陈粹芬女士。陈萃芬,一作瑞芬,原名香菱,福建人,生于一八七四年。她何时同孙中山认识,及何时同孙中山一起生活,现已不可考,估计是一八九二年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之後。一八九四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一八九五年策划广州起义,事泄後,他流亡海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孙中山居留日本时,陈萃芬同他住在一起,今天日本外务省档案中还可查到有关纪录。其时,孙中山的元配夫人卢慕贞带着孩子在檀香山大伯孙眉处,照顾孙中山生活的责任主要由陈萃芬承担。她还时常为往来的革命党人洗衣、做饭,辛勤备至。有一段时间,日本是孙中山筹划反清武装起义的後方,陈萃芬经常到码头接船、递送密信、通报消息、协助转运*,她的勇敢和镇定,使同志们钦佩不已。
一九○五年十月,孙中山被日本政府驱逐,到南洋活动,陈萃芬随行,继续照顾孙中山和其他同志的生活,大家都尊称她为“陈四姑”。一九○七年十二月,孙中山在广西镇南关发动起义,陈萃芬在越南河内的指挥部担任印刷革命文件的工作,非常忙碌。当孙中山、黄兴、胡汉民等奔赴前线时,陈萃芬来送行,她那沉着刚毅的神态,给在场的日本人池亨吉极深的印象,以至後来他在“支那革命实见记”中纪录了当时的情景。
不久,陈萃芬因病到香港治疗,後来又同卢夫人一起生活。她同卢夫人及孙家的晚辈关系融洽。一九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孙中山在给两个女儿的信中两次提到她们的“两母亲”,指的就是卢夫人和陈萃芬。
一九一二年三月五日,孙中山、胡汉民等发起追悼反清斗争牺牲的广东籍烈士时,陈萃芬、卢夫人及孙中山的子女均名列发起起人的名单中。但此时,孙中山已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夫人。据说,孙中山曾为陈萃芬离开孙家後的生活作过安排,因孙眉反对而未果。不论此说是否属实,以当时的观念,曾经随侍一代伟人的陈萃芬恐怕也不会(象宋庆龄那样 ---- 编者)另寻归宿。
陈萃芬同孙中山分手後,仍在孙眉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孙眉性格严正,在家里说一不二,对陈萃芬却相当客气宽容。孙眉极厌恶麻将牌,但陈萃芬玩的时候就不予制止。孙眉去世後,陈曾一度去马来西亚投资橡胶园,但经营失败,後得孙科帮助回国。在广州居住时,孙科曾委托她照料自己的孩子。她在南洋时收养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成年後嫁给了孙眉的孙子孙乾。陈萃芬从此随孙乾生活,并为孙乾照顾
孩子。孙家两房四代人都得到过她的照顾,晚辈把她和卢夫人都视为祖母,称卢夫人为“澳门婆”,称陈夫人为“南洋婆”。老兴中会员、同盟会员冯自由在三、四十年代写成“革命逸史”一书,记载着大
量孙中山反清革命的史实。老同盟会员刘成禺为这本书的第三集写了一组题诗,其中一首是:“望门投宿宅能之,亡命何曾见细儿;只有香菱贤国妪,能飘白发说微时。”冯自由为这首诗加了个注:横滨日本邮船会社华经理张果字能之,与总理(孙中山)有通家之好,陈萃芬原名香菱,曾寄居于张宅一年,总理居日本及越南南洋时,陈夫人恒为往来同志洗衣供食,辛勤备至,同志咸称其贤。刘诗和冯注,使世人知道当年有过这样一位不寻常的女性。
陈萃芬同孙中山分手後一直深居简出,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只有同她当年接待过的革命党人见面时,才会表现出少有的兴奋。四十年代末,刘成禺到中山石歧,陈萃芬得知十分高兴,同刘见面时畅谈当年亡命情形,慨然曰:“我未做饭与汝等吃,已四十八年矣,今日重逢,下午请吃饭。”于是亲送具名“孙陈萃芬”的红帖,设盛宴招待刘成禺。
陈萃芬于一九六○年逝世,先葬于香港,近年孙眉的孙子,孙满、孙乾,把她的遗骨归葬翠亨村附近的谭家山孙氏墓园。陈萃芬长期不为人所知,多少是因为“为尊者讳”的缘故。其实,按照当时的中国法律和习俗,多妻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事。与孙中山同时代的一些著名的革命家,都有不止一位夫人,我们又何必在这种问题上苛求孙中山呢?陈萃芬为中国革命出过力,对孙氏家族也是有功劳的。这样一位人物,不应该被忘却。近年来,中国史学界已经突破-障碍,在他们撰写的研究孙中山的著作中,大胆地提到了陈萃芬其人,希望还陈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