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之谜:一次独立的战略行动(8)
一方面渡江战役的准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另一方面红四方面军继续向中央报告沿江的前哨战,3月11日四方面军向中央报告了敌人的动态,提出了“我军目前在南部大捷,拟大进,彻底消灭敌人配合西方军行动。我军正围攻仪城,并已取回苍溪。”⒅这封电报表明,红四方面军有可能随时渡江西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红四方面军将强渡嘉陵江的准备情况乃至整个战役部署直接报告中央的电文。
3月28日,渡江战役开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进入渡江前线指挥部。部署在塔子山、五当山的20门迫击炮,已测好轰击目标。集结在塔子山后开阔地带的突击部队等待出击。晚上9时许,前线指挥部向渡江部队发出“急袭渡江”的命令,红军立即按作战计划分3路强渡嘉陵江。红军除在重点渡口强渡外,还在宽大正面的许多渡口实施多路突破。3路红军突击队均按计划胜利突破了敌人沿江防线;第二梯队也很快从苍溪渡过嘉陵江,主力向梓潼方向前进。
为了巩固嘉陵江沿岸阵地,扩大战果,扫除向西发展的障碍,必须迅速占领嘉陵江西岸的几个重要城镇和攻克西北要道的隘口剑门关。剑门为巴蜀四大名山之一,山势北高南低,72峰东西横亘数百里,齿仞参差,倚天如剑。站在关外由北往南看,整架山的地势北高南低,七十二峰峰密绵亘,极象七十二头雄狮面北而卧,日夜警惕地守护着蜀国大门。那高耸入云的峭壁,犹如刀切斧砍一般,是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剑门关横跨于剑阁、昭化之间,是剑门山上的隘口。它扼川陕孔道,突兀高矗,峥嵘崔巍,冷兵器时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但关口一破,就一泻千里,直下成都。剑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四川军阀对剑门关的防御特别重视。这里是一个战略要地和川军江防的支撑点。
由于红四方面主力是在剑阁以南渡过嘉陵江,红四方面军形成了对剑门关的攻击方向由南往北的态势,从而避开了雄关,调动守关川军由原来的面北防御,变为面南防御。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后能够很快站稳脚跟,跟出奇制胜迅速攻占剑门关有相当大的关系。徐向前回忆:“剑门关向来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而著称。三国时姜维就守过那个地方。战后,我去剑门关一看,真是个奇怪的地形。你从北面来的话,它是个高山,一壁千仞,险恶万分。你从南面来的话,它是坡地。南攻容易北攻难。人家说剑门关险要,我看也险要也不险要。从陕西到四川就险要,从四川到陕西就不险要。我们的部队是从南面打过去的,只用半天就解决了战斗,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⒆红军攻克剑门关后,川军沿江防线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