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之谜:一次独立的战略行动(7)
中央红军已停止了原在泸州上游渡江的计划,主力转向川黔边活动。中央红军情况的变化,两大主力红军的直接配合作战已成未知数。原定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配合渡长江北上的中央红军,既然这一目的不能达到,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是否还有必要?况且渡江作战并非易事,嘉陵江广元至南部一线即有邓锡侯、田颂尧的50余个守备团,用几个月时间在西岸修筑了大量了工事。嘉陵江是四川四大名川之一。苍溪经阆中至南部段,水深流急,江面宽约180--280多米。要在短时间内,组织8万人的大军,面对敌强大的兵力和自然障碍,发起进攻是困难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红四方面军因受1月22日作战方针的牵动,已若箭在弦上,非进不可。”⒄红四方面军从川陕根据地严峻的形势,从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计划”仍未被打破的实际出发。而不以是否能直接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为出发点,决定仍在苍溪、阆中间强渡嘉陵江。可以认为,渡江的准备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的独立行动。
红军根据敌人的防御特点和兵力配备情况,拟定了周密的渡江作战计划:决定集中主力,选择敌人防御的薄弱环节,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突破成功后,先以穿插迂回战术消灭沿岸防御之敌,夺取要点,尔后则以主力向敌纵深发展,占领嘉陵江、涪江之间广大地区,打开战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从而为下一步向甘南发展创造条件。为了使强渡嘉陵江一举成功,整个川陕根据地都动起来了。
选择渡江的主要渡口,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可谓费尽心机。以剑门关为中心来看嘉陵江,北面江宽,水流也显得缓和平稳,在枯水季节,有些地段可用就便器材渡过;南面水深流急,长年波涛汹涌非船不能渡。红四方面军具体的军事行动主要由总指挥徐向前掌握。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行进3、4百里,了解敌情,查看地形,寻找渡口,选择战机。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发现了敌人沿江防守的薄弱部分,决定选择在苍溪城南与阆中之间的塔子山下为强度嘉陵江的主要突破点。塔子山雄峙于江东岸边,居高临下,利于红军发挥火力,掩护部队强渡。山后是块宽阔的平坝子,利于集结部队和船只,不易被发现。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稳,船渡比较容易。对岸又是一片平滩,越过平滩为丘陵起伏地,易于部队迅速展开,向纵深发展。徐向前还决定在苍溪城上游50里的鸳溪口和下游40里阆中以北的涧溪口作为另外两个强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