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之谜:一次独立的战略行动(5)
发起陕南战役的一个原因是为西渡嘉陵江争取准备时间。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河流之一,蜿蜒于深山峡谷,江阔水深,水流湍急。西岸之敌筑有坚固工事,配有重兵防守,妄图阻止红军过江向西发展。这对无舟楫的红军来说,要想渡江作战,并不容易!嘉陵江昭化以北虽然渡江容易,但渡江过后有剑门之险,向南发展会遇到很大困难。昭化以南江阔水深,有敌重兵防守,若无必要准备,渡江作战难以成功。鉴于渡江的困难程度比想象的要大,四方面军领导认为,必须充分进行各项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好强渡嘉陵江。红四方面军积极为渡江作战作准备,北上寻机发起了陕南战役,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准备渡江争取时间。
陕南战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红军武器装备、人力、物力得到补充。打击盘踞在川陕甘边的胡宗南部,获取良好的武器装备一直是红四方面军领导层的一个重要构想,“只要我们们不惜花上大的代价拿下甘南的战略要地碧口,打开战局,搞掉胡宗南,我军就能缴获一批自动步枪、火炮,装备会大大加强,弹药也能得到很大补充。有了新的根据地,既能减轻老区人民负担,又能解决粮食、兵员等困难”张国焘也回忆到:红四方面军“兵力人数虽在5万左右,但实际能作战的枪支不到两万,共中多半是土制货,是从四川军阀作战缴来的次等货色,而且枪支在作战中损毁极易。因而同志们多引以为忧,认为只有与蒋的嫡系部队作战,才能缴获较好的枪弹来补充自己。”而此时陕南的形势是:因徐海东等率领的红25军在陕南一带活动,陕军孙蔚如部调去3个团兵力围剿,孙蔚如兵力单薄,防线过长,于是,宁强至汉中一带兵力空虚有迅速取胜的把握。
红四方面军部署集结于旺苍的红4军5个团、红30军4个团、红9军两个团共11个团,发起陕南战役后,先后占领了宁强、沔县两城和阳平关重镇,歼俘敌数千人后,于1935年2月中旬回师川北。红四方面军进军陕南的10 来天时间,先后占领了宁强、沔县两城和阳平关重镇,围攻了褒城,直抵南郑城郊。整个战役中缴获轻重机枪70余挺,步枪5千余支,俘虏敌团长以下4千余人。不少地方建立了革命政权,分配了土地。广大群众热烈参军,仅30军即扩大新战士1500余人。在宁强,县以下各级政权共组织游击队约50余支。阳平县游击队,组织了50余支骡马队,往四川运食盐、大米供给红军。陕南战役的确使红四方面军在人力、物力、装备上得到了补充。
陕南作战期间,川军乘机向根据地进攻,先后占领了万源、阆中、仪陇和苍溪4座县城,并向通江、巴中推进。原根据地有迅速丧失的危险,而整个西渡嘉陵江的准备也将无法进行。既然扩大红军和增加武器装备的目的已经达到,攻入陕南的部队回撤也就顺理成章,于是整个红四方面军全力进行西渡嘉陵江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