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60年:我的回忆录(9)
罗高寿当时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对于中俄双方成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表示热烈祝贺,并称赞双方外交官在谈判中“显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我是怀着伤感离去的”
1989年5月,罗高寿随戈尔巴乔夫访华,见证了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一刻。1992年初,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签署总统令,任命罗高寿为驻华大使。
罗高寿曾对本刊记者说:“我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后来的经历告诉我,对所在国的语言、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了解
以及翻译工作,对外交官的活动都有很大帮助。”
2005年5月21日,罗高寿结束了长达13年的驻华大使任期,离京回国。当天,在首都机场贵宾室,73岁的他对本刊记者说:“我的朋友遍中国。我是怀着伤感离去的。”他表示,俄中两国是战略协作伙伴,希望中国的和平崛起能够继续下去,“愿中国给世界带来和平、安宁、稳定”。
对于罗高寿的离任,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说:“我们在中国少了一位朋友,但在俄罗斯多了一位朋友!”
事实上,罗高寿并没有从此告别中国。他担任新职务---俄联邦委员会委员之后,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中国公干。2006年,他再次来京参加中国“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的评选活动。身为俄方评委主席的他开玩笑地说:“我跟我们领导说了,请他允许我在北京常驻,有事的话就去莫斯科出趟差。”
2008年9月,第五届贝加尔经济论坛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举行,记者再次见到了久违的罗高寿。贝尔加湖边的焰火表演结束后,天空飘起了雨点。记者见状,主动打伞为老人遮雨。腿脚不便的罗高寿拄着拐杖,一边蹒跚前行,一边还打趣地引用邓小平的名言自言自语道:“胆子要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虽然在中俄建交60周年之际,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无法当面接受《望东方周刊》记者的专访,但他仍通过电子邮件,发来了自己撰写的纪念文章。
罗高寿在文中写道,约一个世纪前,俄国的政治人物维特曾指出,在东方拥有强大和完整的中国作为邻邦,对于俄国是有利的。回顾我们两国60年来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彼此合作和睦邻关系的不断发展,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标志性事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安全和稳定。
塔连科:新中国第一批苏联学生
后来的俄罗斯学者在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总结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应该为了发展,为了提高全民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