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60年:我的回忆录
解放军进入北平的那天,所有外国领馆工作人员都很害怕,纷纷把大门关上,而齐赫文所在的苏联总领事馆相反,敞开大门,外交官们和家眷一起,走出来欢迎解放军
齐赫文家的客厅,犹如一个小型的中国艺术品展览馆:书法、国画、陶瓷随处可见。而真正透露主人不凡身份的,是墙角摆放的液晶电视机---电视机下方赫然印着“赠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俄罗斯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05年5月8日”。
在中苏(俄)两国关系史上,齐赫文是必须被提到的名字---这位91岁的老人,不仅见证、而且直接参与了中苏建交这一重大外交活动。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过去60年了,但我对那些历史事件记得很清楚。”
三问毛泽东
齐赫文本名谢尔盖·齐赫文斯基。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工作时,郭沫若和邵力子为他取了中文名字。
在讲述中苏交往的历史片段时,齐赫文首先提到的日子是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的那天。
他回忆,解放军部队沿着前门大街行进,场面非常热闹:口号声、欢呼声、乐声交织在一起。但是,当队伍进入外国领馆区的东交民巷后,一下子肃静下来。当时,所有外国领馆工作人员都很害怕,纷纷把大门关上,担心会发生抢掠。而齐赫文所在的苏联总领事馆相反,敞开大门,外交官们和家眷一起,走出来欢迎解放军。
同年6月,齐赫文与苏联援华专家组负责人科瓦廖夫,应邀与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共进午餐。这是齐赫文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午饭后,科瓦廖夫与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准备刘少奇秘密访苏行程和所需文件,桌前就剩毛泽东与齐赫文两人。
齐赫文告诉记者,他当时写了一本关于孙中山的书,但莫斯科的出版社希望在印刷前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于是,我问了毛泽东。他说,只有共产党才能很好地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而国民党则背叛了孙中山。毛泽东还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话题结束后,齐赫文又问毛泽东,如何看待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他当时正在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与改良运动有关。毛泽东也很详细地谈了,并表示自己年轻时,“曾对改良派人物的著作很感兴趣,但随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由于其他人还在忙着工作,齐赫文看机会难得,就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可否将汉字拉丁字母化,用来帮助中苏边境地区的中国人扫盲。毛泽东说,他知道这个做法,而且有人在延安曾尝试过。但他本人坚决反对。他说,汉字拉丁字母化,将毁灭汉字五千年积累的财富,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