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60年:我的回忆录(3)
10月3日,周恩来复电葛罗米柯,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0月4日,罗申由
莫斯科启程,于10日抵达北京,成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位履新的外国使节。
在筹备呈递国书仪式时,齐赫文应周恩来的邀请担任非正式顾问。他表示,由于中方没有举行类似活动的先例,因此罗申递交国书的仪式,参考了部分苏方经验。
“在所有方面,我们的关系都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上升期”
1950年夏,齐赫文携家眷返回了莫斯科。此后,他被派到英国和日本使馆以及联合国工作。但是,无论在哪里,他都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1957年10月,苏中友协成立,齐赫文当选为理事。
他特别告诉本刊记者说,即便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包括“文革”期间,苏中友协也定期开会,并在中国人民的重大节日,或中国领导人、革命家、文艺界知名人士的纪念日期间,举行相应的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齐赫文应苏联驻华大使谢尔巴科夫邀请,到北京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见面,并达成协议,恢复两个协会之间的交往。随后,中方邀请苏中友协访问中国。齐赫文率领的代表团,成员包括负责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工程师西林,还有演员、作家、音乐家、画家等。除北京外,他们还去了上海、西安等地,参加了“很多热情洋溢的会见”。
1986年至1998年,齐赫文任苏中、俄中友协会长。此后至今,他一直是俄中友协名誉会长。
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对本刊记者说,对于俄中双方而言,最重要的是,现在两国领导人能够定期举行会晤,并通过谈判方式解决所有问题。他对于2001年签署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两国为发展合作而建立的各种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还将俄中互办的“国家年”称作两国交往过程中“史无前例的”活动,并希望今明两年双方举办的“语言年”活动也能够有助于增进彼此友谊。
“目前,在所有方面,我们(两国)的关系都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上升期。”齐赫文提高了声调,语气坚定地说。
欧福钦:遍访中国三代领导人
“我觉得,邓小平很睿智,因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尤其需要国家调控。可惜的是,苏联70年间,我们没有保存住全国人民辛苦创建的财富”
1953年3月,27岁的弗谢沃洛德·奥夫钦尼科夫平生第一次来到中国。这位苏联《真理报》的记者,从此将个人命运与两个国家的命运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