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转瞬 追忆被遗忘的经典游戏词
1998年7月的某日,一个孩子在家焦急地等待着,等待着一件可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生日礼物。一台奔腾的电脑加上装满800M硬盘游戏几乎承载了他所有的梦想,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他当时的生活,甚至是整个未来人生的走向——这个孩子,就是我!
转瞬之间,10年已经成为过去,相信很多80后出生的人都和我一样,游戏在伴随我们成长的日子里,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快乐、经典和感动,也让我们承受了无数的痛苦、失望和眼泪。很快,游戏不再是游戏,不断进化和升级的娱乐方式已经使它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今虚拟和现实之间的隔阂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它还将去向何处?它又将变为何物?
泥巴MUD
戏人言:我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没有猜中这个结局。这句话用在泥巴MUD游戏身上应该是再恰当不过了,或许在网络游戏大行其道,一统江湖的今天,年轻的你只知道什么是MMO(Massive-MultiplayerOnLine):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但你更应该知道,什么是MUD,网络游戏的最初雏形,故事美丽的开始……MUD是英文MultipleUserDimension、Multiple User Dungeon或MultipleUserDialogue的缩写,可以译作多人世界、多人地下城或多人对话,俗称“泥巴”。早期的MUD,是国外的一些无聊而又充满激情的电脑游戏程序员编写出来的,游戏的定义是要能够到达(VirtualReality),即虚拟现实。也就是说,在MUD中,你所接触到的,是一个由电脑构造出的广阔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游戏角色背后,都有一个现实中的人在操作,而不再是冷血无情,循规蹈矩的电脑IQ,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脾气嗜好、价值观念,无不完全投射到游戏角色身上,并影响游戏的进程。

简单的MUD游戏主页
在另一个世界中体味现实生活中不敢或不可能实际去体验的人生,在逃避现实当中获取特别的精神满足,从而得到真正的游戏乐趣。MUD就是这样一种将虚拟与现实完美融合的幻想游戏。
很快,MUD游戏在风靡全球的同时也传入了中国,当时国内游戏市场正处在武侠RPG的统治时期,因此MUD游戏的内容也被改编成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武侠类型,《风云》、《侠客行》、《古龙群侠》等等这些游戏立即吸引了国内一大批游戏玩家,服务器上线人数持续保持在数千人同时在线的峰值,虽然和现在的网游相比不足一提,但在游戏开发和网络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的十年前,我们已经隐约看见那张编织游戏玩家未来的大网了……可是不久,这个故事突然改变了剧情。伴随着宽带网络和软件技术的突飞猛进,以文字和命令符为主的MUD游戏已经严重阻碍了网游的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比喻,MUD就像一本小说书,虽然它文字优美,也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但当电视剧出现的时候,人们就再也不愿回到过去了……当一条条剧情文字变为动态画面的时候,当传统RPG,ARPG被接上网线的时候,MUD和它的泥巴人们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MMO网游也将接受一个残酷的事实,真实世界将不复存在……

在这短短十几年中,电脑的硬件发展速度之快,相信每个人都感受得到。摩尔定律告诉我们,处理器性能每18个月提升一倍,价格下降一倍。而实际上电脑配件淘汰速度早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一定律,整个硬件产业就好像一辆急速行驶的列车,丝毫没有减慢的迹象。CPU接口由单核进化到多核,内存由单通道进化为双通道,显卡接口由AGP进化到PCI-E,就这样不断地升级淘汰,不断地推陈出新。
然而有一种设备却是一直以来没有任何进化,仍保持着几十年前的规格。有些不可思议,但软驱和软盘就是这样一种设备。对于电脑龄稍微长一些的人来说,一定无法忘记软盘对于电脑的重要性,无论是做启动盘还是传输数据,软盘一直是电脑用户最不可缺少的设备。后来在大容量闪存(U盘)普及之后,软盘和软驱才逐渐从人们的电脑上消失。

直到2007年2月,欧洲最大的电脑零售连锁店PCWorld宣布停止销售软驱和软盘为止,这个电脑行业的元老级配件已经拥有40年的历史。
最早的软盘有两种规格,分为5.25英寸软盘和3.5英寸软盘。5寸盘的体积比3寸盘要大很多,但容量反而不如3寸盘。所以5寸盘最早被淘汰,这也是软盘领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淘汰,所以至今还有人不知道在电脑中A盘和C盘之间为什么会少一个B盘,其实这个B盘就是原来5寸盘的位置。

标准3.5英寸软盘的容量为1.44MB,在那个时代算是很大的容量了。那个时候MP3还没有流行,更不要说视频文件,一个软件或游戏只有几百K,所以一张软盘可以装下很多东西。像《三国志》这样的游戏安装也只要几张软盘就能搞定。玩家们津津乐道的就是通过软盘互拷游戏,软盘是数据交换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软盘的缺点也很明显:容量低、传输速度慢、容易损坏。不过令人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尽管抱怨声不断,软驱和软盘却从来没有进行过技术革新,十几年如一日,直到软盘的功能全部被取代为止。
如今,启动盘可以用光盘和U盘来代替,动辄上百兆、几G的数据用U盘可以方便、快速的传递,笨重的软驱和柔弱的软盘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也许今后的电脑用户不会知道这种两设备的存在,但我相信将来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我们面对着使用更加高级电脑的孩子们,给他们津津有味地讲述那个小小软盘的故事。

软盘
早已被U盘所取代
“换卡”
“老板,换盘卡。这个,8合1的。”
“这盘啊,你得加150元。”
“啊……太贵了吧,我这个可以是1200合1的啊。”
“你仔细看看那些游戏,都是重复的,而且都是小游戏。我这个别看只有8合1,都是高K大作,一个比一个好玩!”
“呜呜,今年的压岁钱又没了……”


上面这一幕,相信只要是从红白机时代走过来的玩家,都会有类似的经历。那时红白机价格不菲,一盘“黄卡”动辄2、300元,相当于一家人的总收入,让平时零花钱只有几毛钱的小孩子垂涎三尺。逢年过节用压岁钱买上一盘卡,已经是了不得事,以后只能靠每次加钱去换卡。正因为如此,那个年代的玩家对于一款游戏的钻研精神是如今的玩家难以想象的,一款现在看来很垃圾的游戏,也要打通几遍、几十遍,才依依不舍地换掉。
而那个时候,不少游戏机店的老板正是靠着换卡来榨取小孩子的钱。他们花言巧语地推销那些所谓的高合一卡,等真正玩时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游戏名都是假的,其实只有那么几个游戏变着法的换来换去而已,真正的好节目只存在于那些4合1、8合1的卡里面。然而小朋友回去换卡时,老板的脸色立刻就变了个样,原先在他口中如何如何好的这盘卡变成了低价卡,而他手里的那些永远都是好得不能再好的卡,要想换卡?简单——加钱、加钱、再加钱!就这样小孩子的零花钱、压岁钱源源不断地流进老板的腰包,不过小孩子倒并不在乎这些,他们心中只有对新游戏的渴望和兴趣,那些游戏会带给他们一个个美好的回忆。

所谓的42合1可能就只有10个游戏左右
如今的玩家已经再也不用去“换卡”了,因为游戏的媒体都变成了光盘,廉价的盗版盘让玩家不会珍惜,不喜欢的游戏可以随手扔掉,他们永远也无法理解那种省吃俭用几个月才能到买一盘卡的感受。“换卡”这个词虽然从我们嘴上消失了,但已经化为深刻的烙印,印在了每一位80后玩家的回忆中。

记得在游戏杂志看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机是电脑和游戏机的私生子。挺有趣,但说的确实是实话。学习机是一种特殊产物,当年个人电脑价格高达数万元,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而游戏机又只能“玩物丧志”,家长也不大愿意给孩子买,学习机的出现正好迎合了国人不想花太多的钱却能过一把电脑瘾的人群的需要。

或者“小霸王”这名字更能联想到学习机
“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你拍二,我拍二,游戏学习在一块;你拍三,我拍三,学习起来很简单;你拍四,我拍四,包你三天会打字;你拍五,我拍五,为了将来打基础。”
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这则广告,在1994年,这则顺口且极具煽动力的广告词加上“唐老鸭”李阳标志性的配音,小霸王快速占据了电脑学习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说学习机是商家依当时中国国情而生产出的变种游戏机一点也不为过。也许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如书本具有教育意义,没有日本的游戏机更具娱乐功能,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它却是独一无二,也是无可取代的。
“包你三天会打字”,至今仍有人对这句话存有异议。虽说打着学习机的旗号,但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将它作为学习机来使用,孩子们不过是心安理得地以学习的名义来游戏。更有甚至,买了三年的学习机,愣是不会打字(如果你不玩那种打字母的游戏)。但不可否认,我们确实从中学到了些基础的电脑知识,至少多数人还是掌握了键盘的操作。

FC上的游戏都能用学习机玩到
现在想想很佩服商家的营销策略,用一个华美且具有高度的外衣包裹了这个在多数家长看来不怎么入流的游戏。我想正是那句“为了将来打基础”,才令无数对此虽心有疑虑,但却最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家长,心甘情愿甚至追着赶着掏出钱包,买下这也许已经成为他们“人生十大错误”的学习机。无论如何,不管你是哪一代人,或多或少都从这学习机里得到些乐趣。
如今,一台组装台式PC的价格已经接近“白菜价”,按说学习机应该结束它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在很多商场的柜台中,偶尔还能看到学习机的身影,并且操作系统也更新到了“Windows2000/XP”,当然明眼人看了只会发出会心一笑,只希望那些制造学习机的“山寨”高手们,不要误导我们的青少年就可以了。

街机房逐渐没落,几乎在同时,电脑房悄然在国内出现,为了向前辈致敬,也为了安抚曾经那些“街机少年”的怀旧情绪,人们约定俗成的将这个更正规、更科技的新兴产物命名为“电脑房”。
九十年代中后期,街机房因为种种负面因素而被全面封杀,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一大产业逐渐消亡,华丽的走入时代的角落,不曾消失,但是被逐渐遗忘,至今只有在一些大商场可以看到一些“街机”的身影,只是早已消失了往日的光芒。几乎在同时,电脑房悄然在国内出现,为了向前辈致敬,也为了安抚曾经那些“街机少年”的怀旧情绪,人们约定俗成的将这个更正规、更科技的新兴产物命名为“电脑房”。
那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有普及,电脑房也还不叫网吧,只是悄然之间在学校周围的各个角落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取代了曾经风靡一时的街机房。也就是那时候,诞生了第一批电脑游戏玩家。起初电脑房都是一些规模很小的作坊,十几台机器,win95系统,那时候上网费很贵,一小时九元,国际网甚至都要十几大钞(还没考虑到通货紧缩的因素)。人们去电脑房更多的是玩纸牌、扫雷……高级一点的人玩《大富翁》、《大航海》……时髦一点的人聊QQ,玩《联众》——好吧,我承认,更多的人是去聊QQ,那时候QQ也刚刚进入人们的概念,它的意义就跟一百年前汽车刚刚进入人们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新奇的玩意,带有一种神秘的魅力,而现在QQ的普及就跟汽车的普及一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那时候QQ仅仅是一种聊天的工具,天南海北的跟祖国各地的人闲扯,真正实现了“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氛围。人们发现QQ是这样一种方便、快捷的沟通工具,超越了电话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不过那时候咱们的情操都不怎样高尚,大部分的人更多的是用这个东西“找朋友”,恩,更多的是找异性朋友,聊上几句就说,“做我老婆吧”、“做我女朋友吧”、“咱们做好朋友吧”……当然我们的内心仍旧是很单纯、很纯洁,并没有什么邪恶的想法,纯粹是一种交流方式,就像更早以前流行的“交笔友”一样。网络上的朋友比现实中的朋友更完美,也更容易产生信赖,更容易深入的交流,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当时相当流行的想法。
那时候拉开自己的QQ,谁的好友越多,亮起来的人头越多,都是值得让人崇拜的事情,就像现在的小P孩们喜欢掏出手机、PSP、IPOD、NDSL炫耀恨不得在脖子上挂成一排晃荡一样。如果你到电脑房坐下娴熟的打开QQ,上面瞬间有十几个闪亮的头像在跳动,耳机里“滴滴”声音不断传出,你就可以在旁边人艳羡的目光中做出一种颓废、淡然的神情,或者故意把边条拉很长并上下滚动一番显示你的好友是如此众多,在别人啧啧的赞叹中皱下眉头大声叹气“这么多人,真烦!”。
好友越多,说明你这个人道行越深,如果你还会盲打的话那更会引来整个电脑房艳羡的目光,毕竟“键指如飞”跟埋头在电脑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按(嘴里还要不停的念叨着拼音,指头粗的人还要担心着一指点下去出现2、3个字母)是王子与乞丐的区别,你的打字速度也会影响你的好友数量。后来我也学会了一边开着数个聊天框运指如飞,一边神定气闲的歪头看着别人的屏幕。几年后当一个漂亮的大学女同学在学校机房里很夸张的对我大喊:“哎呀,你竟然会盲打啊”,我在众人注视的目光里羞得差点一头钻到桌子底下——已经不是那个年代了。
到后来,《暗黑破坏神》来了、《星际争霸》来了、《帝国时代》来了、《英雄无敌》来了、《CS》来了……电脑房的春天也来了。
后来,我们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终于知道所谓的“巫毒”是3DFX公司的经典产品,尤其是Voodoo2与《古墓丽影》的完美结合,创造了电脑游戏史上的一个传奇,,那时能拥有一块Voodoo2绝对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巫毒”的美名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传。
在NVIDIA的TNT显卡大红大紫以后,Voodoo系列开始衰落,最后3DFX也被收购。尽管我们用的TNT2在性能上早已超过Voodoo2几个等级,但“巫毒”的余威还是把我们几个电脑小白“毒”了一回。“巫毒”这个特殊词汇,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从那些玩家脑海中逐渐淡。
聊天室
这是很久很久以前了,在网络游戏基本不为人熟知的年代,1998年。
当时大家上网根本不像现在,挂了QQ玩网游看新闻上论坛找在线电视电影,腻了还能听音乐写博客看小说逛淘宝。那时候网络上东西很少,通常人们上网只会干一件事——上聊天室。
记得当时最经常上的是网易的聊天室,ICQ的名字比什么都响亮。那时候没有QQ,大家聊天就是在聊天室里进行。漠漠的一个大窗口,各色的人在那个大窗口的里抒发着自己的意见,用不同颜色、字体、大小的文字。也许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整天对着一个窗口看着不同的人说话有什么意思,但事实的确当时很多的网民就是这样过来的。起床,开机,泡个杯面,然后坐在电脑前一整天,打字,看别人打字,傻笑,津津有味。那时候还没有“宅”这一说,大家都很自发地将自己叫成——网虫。

QQ聊天室
成就了第一代的网民,以及一些以后甚至在未来都不会改变的规则,不用告诉别人你的名字,不用让别人知道你的身份,甚至性别年龄也可以隐瞒。你可以在一个聊天室里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名(著名的破喉咙哥哥的故事由此产生),但是你根本不知道他/她到底是谁。而人们并不在乎,乐道于这虚幻的游戏,并虞娱不吝。同时,元祖的网络专用名词开始出现,什么打铁啊灌水啊,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当时,你发一个:)都会让人奇怪半天。(呃……笔者第一次看到886的时候,还以为那是在说电脑型号,并就这样解释给朋友听了)
那时候的聊天室大多分区域,华东华北、川黔粤湘,很多人学会了去某地之前先上那边的聊天室,询问下当地的风俗和地理,以及名胜和美食。这也是最早一批驴友的最大信息来源。可以说,聊天室就是当时网虫的代表。
99年QQ的前身OICQ诞生,人们渐渐开始投向它的怀抱,同时还有一部分人转投BBS,“打铁”年代到来。但是当时聊天室还不是很冷清,因为又一一种新兴的玩意出现了——语音聊天室。
那是在2002年吧,网吧已经盛行,大家玩的是魔力和奇迹还有那吃死人的传奇,但是在一群闷头打怪练级还要不时抬头看时钟怕错过时间钱不够的孩子中,总会有几个稍大一点的男孩跑进网吧就会问老板“哪台机器是有麦的?”然后快乐地拿了上机卡,进入一个名为“九聊”的地方。
九聊是什么?百度一下。你能看到的最大的最醒目的标题就是“2002、03年度最不受欢迎网络游戏”。当时的网络还是停止在文字上面的,突然见到有人开了电脑打开麦和人聊天起来,自然会让那些自命为“铁杆网虫”的老蜘蛛们心生不爽。把网络当电话接驳站?简直是亵渎嘛,更不用说那些小屁孩说的语言内容了。
“来,听到的竖根棍儿”
听到隔壁有人说这句话,恭喜,你遇到了一个喷子。接下来就可以听到琳琅满目并让你张口结舌的标准的非标准的“国骂”了。当时的骂聊高手真是非常了得,光在旁边听就能让人大长见识,但是毕竟网吧是公共场合,在公共场合听人骂山门毕竟是件不爽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不是网游的九聊会连续两年荣登最不受欢迎的“网游”的榜首了。但是来得快去得也快,2003年后就不见其身影了。而同时,聊天室也渐渐都淡出别人的视线了。
现在基本人人都是用QQ,多人聊天用群,或者QQ、MSN等工具的多人聊天功能。功能虽然近同,但是“聊天室”这3个字却再难见到了,随之而去的,还有那一段辉煌的历史。
耗油根
提起《街头霸王Ⅱ》,相信不用做任何说明,这四个字就是整整一代人的回忆。《街头霸王Ⅱ》引进中国的时候大概是90年代初,那个时候正是如今的80后玩家上小学、初中的阶段,之前街机厅中流行的还是《双截龙》、《快打旋风》这样的动作游戏,而在《街头霸王Ⅱ》出现之后,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街头霸王Ⅱ》的机台前永远人满为患,因为玩家们从来没接触过这种形式的游戏——双人一对一战斗,画面华丽漂亮,人物动作丰富流畅,还时不时能搓出一些厉害的绝招,这些角色在使出绝招的同时,还会大声喊出绝招的名字,比如隆的“耗油根”(升龙拳)、“阿都根”(波动拳),春丽的“丁不烂鸡”(倒鹤踢)、达尔锡的“油加黑”(瑜伽火球),真是帅到不行。这些必杀技的名字很快便成为这些小学生、初中生的口头禅,他们在下课时,就会模仿游戏中人物的动作,一边喊着这些必杀技进行“对战”,乐在其中。当时如果一位男生却不知道“耗油根”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可真是太火星了!

街头霸王II
时至如今,《街头霸王Ⅱ》也并没有从玩家视野中消失,很多老玩家仍然喜欢用模拟器或是游戏机与朋友战上几盘,那种独特的手感是其他同类游戏所无法拥有的,《街头霸王Ⅱ》仿佛已经融入那些玩家的血液之中,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述的感情。

不用怀疑,你并没有看错。当然现在我们还可以买得到正版游戏,但你敢保证不会有一天,正版游戏将会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可以说从我们最早玩的“黄卡”开始,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盗版事业就开始“蓬勃发展”了。从盗版卡到盗版盘,从盗版软件到盗版游戏,从盗版CD到盗版VCD、DVD,通常是正版未出盗版先行,以不足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价格横扫市场,知识产权在这种残酷的杀戮面前,显得毫无抵抗能力。
“什么?你买了正版?你真傻!”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一定会或多说少的听说过类似的话。确实,那些只花几块钱买一张盗版的人,看着那些花几十上百元的人买到的却是内容上一模一样的东西,难免会产生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而买正版的人也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而放弃购买正版,这种恶性循环正是盗版猖獗,正版萎靡的根本原因。

《原型兵器》台版DVD封面
可惜的是,这些购买盗版的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犯罪——他们亲手摧毁了一个又一个软件公司和游戏厂商。上海软星的解散,盗版“功不可没”,中国单机游戏制作组已经寥若晨星,单机的制作商、发行商在这十年中被消灭了多少,谁又曾统计过?金山软件与盗版斗争十几年,与之同时代的软件商能够生存下来的用手指也能数得过来,盗版还要消灭多少家公司才肯收手?盗版还要猖獗到何时才能结束?
很可惜,在可以遇见的未来,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
所以,“正版”这个词汇,虽然现在还会被人提到,但谁能担保将来不会消失?也许有一天,等苍茫中华大地的子女用的全是国外的盗版软件时,我们提到它的唯一机会就是:当年爸爸(妈妈)也曾经买过中国的正版软件!
游戏攻略本
其实大多都是网游的内容,最早盛行在台湾地区的游戏市场上,在网游大跃进的时期发展到内地市场。不过重提这些年在游戏攻略本上的辛酸史,可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记得在2003年《仙境传说RO》火爆开启的时候,第一本RO的游戏攻略本,制作使用的都是厂商提供的最新资料,其中包括了怪物的掉落、游戏地图、Boss的打法以及职业的心得等等,在当时网络资讯尚不发达,游戏门户网站处于起步阶段,玩家对网游还在寻求入门的时期,攻略本里的内容无疑是玩家梦寐以求的游戏资讯,一书在手,高枕无忧,居家游戏,馈赠亲友,早已成为玩家们津津乐道的口头禅。

攻略本大集合
这一时期,又陆续出版了《奇迹》、《天堂2》等热门网游的攻略本,均获得了不错的发行量,但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游戏门户网站愈发即时的游戏信息,完整的游戏数据和专业的游戏攻略很快取代了迟滞、有限、昂贵的书本文字,让玩家更青睐于上网搜索自己想要的游戏资料,而且还是免费的。游戏攻略本从此走入死胡同,特别是玩家对网游固定模式的不断深入了解,使他们不再有先前的那种需求,这对攻略本无疑又是致命一击……最终我们在书报亭里只能看到《魔兽世界》这一种攻略本了,而很快,他也被Ngacn.com的强大数据库所吞没。见证整个游戏攻略本兴衰的过程,也就是网络资讯突飞猛进的过程,我们相信不仅是游戏攻略本,所有和书本纸张有关的资讯载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们绝不希望游戏杂志也步攻略本的后尘,平面媒体的前途值得我们深思。

“巫毒”——即3DFX的Voodoo系列显卡,对于80年代的电脑玩家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显卡品牌,而是一种精神象征。
这句话毫不夸张,以前和几个铁哥们儿玩电脑游戏,这几个人基本属于“疯狂型”玩家,就是可以几天几夜不下机的那种。那个时候我们的配置基本上是PⅢ800、TNT2水准,其中一个用的还是TNT2Pro,此人最喜欢玩的是《古墓丽影》和《极品飞车》,整天嘟囔着“有机会一定要弄个‘巫毒’来玩!”,我们问,啥叫“巫毒”?此人故作神秘地说“装机老板和我说,‘巫毒’是玩游戏最好的显卡,效果无敌!”我们像傻瓜般回应一声“哦”,觉得这个叫做“巫毒”的显卡似乎如同神一般存在的器物。

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墓丽影》
后来,此人果真弄到一块二手Voodoo2,大呼小叫把我们召唤到他家,摆弄着手上一块硕大的显卡向我们得意地炫耀:“看见没,‘神器’终于被我弄到手了,今天让哥几个见识一下什么叫‘巫毒’!”随后将显卡插主机箱,开机——安装驱动——重启——进入《古墓丽影》——画面出现,屏幕前的人全部傻眼,虽然不能说差,但画面素质确实一般,多边形很粗糙,好像回到了几年前的水准……这就是传说中的“巫毒”?

传说中的“神器”,3DFX的“巫毒”系列显卡
那位先生的额头也冒了汗,自言自语道“不能啊,‘巫毒’不应该是这样啊,一定是驱动没装对!”忙忙活活弄了一天,结果还是老样子,一个神话在他的心中就这样破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