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之梦》(Akira Kurosawa's Dreams)[DVDRip]
简介:
Akira Kurosawa's Dreams (1990)
故事简介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倍受史提芬史匹堡及佐治路卡斯等多位著名制片人一致推崇;他执导之作品更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黑泽明之梦》是黑泽民最具感染力及风格之作,他透过八个色彩鲜明的梦境,探讨战争的代价,带出人类应该和谐相处的讯息。
黑泽明以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将社会、人性、未来、战争等广泛的题材溶入这部片子。大概这样的片子几十年难得一见的片子吧。我深深地被黑泽明伟大的思想打动,一个好的艺术家并不仅仅是艺术家......
绝对值得收藏的好片子。
=======================================================
评论:
黑泽明的《梦》
在混沌中所有未知的骚动开始变得清晰,现实开始被自己随心所欲得扭曲,但同时有一些东西却无法被淡忘,并开始威胁我们的内心。
古老“能”乐的出现使得整个段落充满了未知的情绪。在太阳雨后骚动的阳光下,我竟然看到了神秘的狐狸娶亲, 但是作为代价,竟是要付出我幼小的生命。年幼的心灵有被强奸的感受,让我无法从中间得到解脱。在幻觉中看到 的桃红让我第一次有了恋爱的感觉,但是在现代文明的侵略下,所有值得纪念的感情都被无情地抹杀,在最后一次 目睹了拥有古老生命的“能”乐表演后,我不得不接受被自己童年纯真所抛弃的无情命运。我一个人呆呆得站在被 现代文明砍伐殆尽的田野中间,开始了少年人迷茫。战争和核武器的威胁不断得扰乱着我的平静,终于,不详的预 感终于出现,富士山的融化从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日本在战后精神上的没落,特别是在日本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失 败之后。被世人嘲笑的梵高在痛苦中告诉我在这片精神贫乏的土地上,真正的艺术家能做的只是象火车一样,抛弃 他的观众,不停得向前奔跑。最后,我终于来到了这个童话的终点,一个类似于仙境的水车村。在那里死亡不再是 一个终点,而成为了一个新的,另人鼓舞的起点。
《梦》已经不仅仅是黑泽明个人的一种感情宣泄,在我们的感觉和感情被烂片弄得越来越迟钝和粗糙的今天,我们其实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真实的童话,而不是那些让人越看越蠢的傻瓜教科书。
=======================================================
醒时看《梦》——对黑泽明电影《梦》的叙述
王宝民
印象中,老黑不是那种能拍"梦"的导演。他可以拍很严肃的史诗剧,但梦不在他的擅长之内。
可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梦的,甚至有过终生难忘的梦。斯皮尔伯格帮助黑导成就他的《梦》片,原由大概是:一个世界闻名的电影大师的梦一定会是个绝好的“卖点”(美国人不会白白地赞助别人的)——原始、自然、不受各种外界骚扰、而且可能形式上真的会自由到如诗如梦。但是,很遗憾的是,我的印象最终证明是正确的——黑泽真的不是那种会拍梦的导演。
在没有看过《梦》之前,各种绮丽的想象被我加在他的片子内,甚至那些曾经成功拍过“梦”
的导演大师(如英格玛·伯格曼)都被我因对东方文化的"梦"性的无理崇拜而过多寄望于黑泽的想法所超越。
谈到梦,也许现代社会很难离开弗洛伊德过远,毕竟他的学说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梦的解析”。除却其他方面,弗氏关于“梦”的非理性的观点还是颇有道理的。但是老黑仿佛不信这一套,他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把他的片子拍成理性、甚至政治的、甚至仅仅是一时的国际政治的货色,但却以全人类的理由大加渲染。
我说的是投在广岛、长崎的那两颗原子弹。自从美国人不明智地扔下这两个玩意以后,日本人一跃而从一个战争罪人变成人类最大的受害者。而因为这种人类以前没有过的受害方式,他们可以忘记曾经犯过的所有残暴罪行。
如果你想到这种思维甚至都可以入梦的话,那么你就会对《梦》这部片子的日、美合拍性质有更深的了解,你也就会惊讶地发现大师的幼稚居然能够到如此程度。
现在说说《梦》的内容。
我之所以毫不为难地自信能够用语言说清一部关于《梦》的电影的内容,正是因为它的“非梦性”——或者说,这种以“梦”的无辜形式兜售幼稚逻辑的便利思维。
全片结构是以“曾经有过这种梦”的方式一个一个梦的排列。
据说,这种排列远不止片中的8个(?),但我认为五个就够了。
一、《雨中的阳光》
这个梦可能是真的。因为它虽然被导演结构成了教益寓言,但还是大大保留了童真的自然趣味。故事是:一个男孩子被妈妈告知:“看到了不该看的事情,我们家不能留下你了。”——他看到的是狐狸新娘的出嫁。狐狸送他一把刀。各种迹象表明,他“必须决死地谢罪”,用这把刀。
因此他到处找狐狸的家。而狐狸的家就在彩虹下面。然后我们真的来到了彩虹下面:那里鲜花遍地,青翠的山峦在雾中若隐若现——谢罪不了了之(他大概谢了,而狐狸原谅了他,于是孩子看到了雨中的阳光),我们却为黑泽对神奇事物的神奇处理而惊叹:狐狸,是神秘的;雨中的阳光,更是不可思议。而这一切都被看到了——这是对“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事物”的意外奖赏。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作为一个从事一生电影的人,黑泽可能有时也会有这种恐惧,那就是看到了太多不该看的事物。但是,他自己通过这个梦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既然从一开始就看到了不该看的事物,那么就看到底吧!也许会有奖赏。这个梦,隐约可以看出一位导演大师的自恋。黑泽远非一个虚无的导演,所以,他也远非能够自动地沉浸到梦里。梦是他的奖赏。老美投资他是对他的奖赏。
还是让我们别这么过多联想吧!我宁愿把它看成一个孩子最初的恐惧:他的恐惧居然是“看到了狐狸新娘的出嫁”!这是一个人生秘密。一个孩子是不应该知道太多人生秘密的。那样他就不被允许回到家里。——就到这里吧!其他的都无关紧要,让我惊奇的是那些灿烂的美景,而不是这些可以引起无数联想的念头。色彩如此缤纷,如此东方;一个孩子的“奥德赛”获得了如此灿烂的回报——雨中的阳光!
二、桃园
这里有日本鬼片的因素(呵呵):房间里明明只有这些人,可是恩太郎愣说:“姐姐,还有一个人。”那些花枝招展的姐姐们张皇四顾:没有,还是只有这些人。
“姐姐,真的还有一个人!”三月三的偶人节就这样被见了鬼的恩太郎搅乱了。
可是,真的还有一个人。那个人和姐姐们穿得一样花枝招展。
是桃花姑娘。她为什么不邀自来?因为,今天是“桃树节”,家家都要砍桃树过节。正如西方人圣诞节要砍松树一样。孩子们高兴的时候,桃树可就遭了秧了。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山下,看到了辉煌的能剧表演,他们的背景不是舞台,而是漫天飞舞的桃花、层叠浓密的桃花林,(我数了一下,共有四层)!此时的音乐用的是大乐队演奏的交响乐。一个小姑娘穿着一身白衣,掩映在花丛中,待恩太郎跑上去找她时,她已化成一截被砍掉的树桩。隐隐约约中,还能听见小姑娘脚铃的声音渐渐远去……
美不胜收的场面,激动人心的音乐,童话格调,纯真趣味,这一切就是黑泽导演替桃树所做的梦。最开始的一切头绪到这里都有了结果:一些简单的主题在桃花丛中掩映。如果少一点强烈的功利性的话,如果让它再模糊一些的话(毕竟梦是模糊的),或者人们会更加感动。
这个梦不如上个梦。里面有一句话,可以拿过来说明主题:“桃子可在市场上买到,可是开花的桃园在哪里买?”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主人公的脸上严肃得象是一位环保主义者。
可是我更喜欢开头恩太郎喋喋不休的那句:“姐姐,真的还有一个人哦!”
三、风雪
这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梦了。浓浓的风雪。什么也看不见。接着出现了两个人影。听见喘息声。喘息声大概是用很近的拾音器录制,很有逼迫感。我们以为只有两个人,可是过了一会儿,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又出现了两个人。现在是四个人了。听见他们之中一个喊道:“黑夜快到了!
还在吗?(——典型的日本式的缺乏主语的句子,造成了无对象性的问话)……别傻了,我们出发得太晚了!睡过头了!”他们显然互相联络不上。
渐渐地,我们明白了,原来这些人是要到一个营地去。
“再一点点就可脱离这幽谷,到达我们的营地!我不想再听你们的了!”
其中一个显然是个很固执的人。另几个则处在消极的一面。他们不停地怀疑:
“表错了吗?”
“路线错了吗?”
“这场暴风雪是不会停的了!正等着我们的是死亡!”
……
这些话显然对前面那个固执的人是产生了影响的。他们希望有人来,但一个一个影子过去,还是没有人来。要是能睡一觉该多好啊!
“可是,”前面那个人顽强地想到,“不能睡!睡着了会死的!”
局面在令人昏昏欲睡地单调中延续着。这时,我们突然听到了柔软、亲切的女声:“啊——”
的哼唱。象安魂曲,又象催人入眠的摇篮曲。那个人终于倒下了,他太困倦了。接着冰天雪地之中飘然来了一位女神!用羽被盖住那个人,嘴里喃喃地说着,象是一种咒语:“雪是暖和的。冰是热的。”这句话在不断的重复中似乎产生了效力——那个人正待听从这明显的欺骗,闭上眼睡去。可是,他同时听到了呼啸的风雪声!那声音提醒他:“不能睡去!睡着了就会死的!”
……这种反抗和温柔的欺骗在继续。力量在不均衡地变化着。正当那个人似乎将要睡去的时候,清醒的理智战胜了女神(尽管睡在她怀里可能真的是很幸福的,甚至是一劳永逸的。多少次,我们在生活中就想这么做了:睡下去吧!那样,这无边无际的烦恼和严酷的局面就会自动认输、就会远遁而去,甚至如果幸运,如果睡得很深,也许还会有梦!),他居然推开此刻令人感到安慰的女神,和她的“羽被”,从风雪中站了起来!他推了推同行的几个人,发现他们真的睡去了——或者说:永远地被冰雪女神收编了过去。他走着,这时女神竟象一件轻飘飘的衣服一样飞走了!
——对这种顽固的人,冰雪和温暖似乎都没有用!他们严酷而清醒的理智比冰雪更可怕!
……最后,这个人听到了山外的号角。营地近在咫尺,我们甚至看到了猎猎的风旗!
音乐渐强,那个人到达了目的地,我却冷得发抖!如果是我,我可能宁愿选择睡去!更不用说,是睡在如此温柔暖和的梦里,尽管它如此虚假——如果真实让人这么心寒,又何妨睡去呢?
对这个梦,目前我只有笨拙地讲述它,在这过程中,我好象有一种讲述自己的幻觉。
四、隧道
场景的确给人噩梦的感觉。兵士脸上的鬼相、狗的狂吠、隧道的深不可测……这个兵士不承认自己的死亡,而事实上,他可能已经死在军官的手臂中(军官是这么说的)。一个死鬼,在远远地看着自己的家,却不能回——这在日本电影里是司空见惯的。在《雨月物语》中,那个死鬼虽然回到了家,但实际上他的家已经是坟场了。这种忧伤甚至连一个鬼也承受不了。但问题不是出在他这里。不一会儿,一整队士兵从隧道里走出,向中将喊道:
“第三中队向中将报道!没有死亡!”
整个梦就是纠缠在“死”与“没死”之间,原来,中将宁愿接受属下已全部战死的原因是:
“劫后余生的我没脸见你们!我被俘了!”这些“死鬼”前来报到仿佛是对他的谴责。小日本顽固的军国主义在这里暴露无遗。
最后那只狗又出现,向这已经空荡荡的隧道再次狂吠。
这哪里是梦?这是日本黩武分子的现实写照!黑泽明的死亡观投降于他的荣誉观。荣誉是可以不讲道理的。一个鬼在荣誉面前也可以谴责一个苟活的人。尽管那个苟活的人可能更少罪孽感。
五、乌鸦
在《蓝色》中,当主人公以手指轻轻一点乐谱,甚至还未接触到时,音乐就突然响起来,好象它早已经等在那里,只等着一只手指来启动它;在《梦》里,黑泽明面对凡高的名画,也用了同样的手法,这次,他用音乐代替了手指,等待启动的,是凡高画中的境界——阿尔的吊桥、麦田、旁边的洗衣妇……色调和情境完全一样!
想想这些吧——一个人,在一家画廊静静地欣赏着名画,却意外地走进了画中。这个梦是个绝对意义上的幻梦。
麦田的金黄色一下子让我接触了凡高这个主体。如果说,一个人能从作品直接进入它的创作者的世界,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人”——这个上帝的“作品”来直接进入上帝的世界呢?
想到这里,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这只是一个梦——进入上帝的世界是不被允许的,是破坏神圣。那么,凡高是不是被允许进入“美”——这也是一个凡人禁止入内的禁区——呢?或者,他有这种资格进入?
在1901年凡高死后的11年举办的第一次凡高大型个展上,批评家米尔博用了大量这样的语词(这些语词注定成为今后有关凡高评论的最基本词汇):痛苦的、悲剧的死亡/神秘的灵魂/注定要疯狂/致命的不安/异想天开/充满热情的、引人入胜的一生/艺术的使命/传播信仰的需要/潜意识的力量/美的殉道者/……这些词汇在时间的流失中渐渐淹没了一个画家的最初。一个人就这样成为神圣不可亵渎的神圣。
随着时间的延续,“让我们看到主体”也就真的成了一个梦,一个不可企及的梦。
什么时候,有人会给我一付手指,只要我轻轻一点,就会进入某个不被许可的禁区——就象我现在在网上做的那样?
六、红色富士山
七、垂泪的魔鬼
现在我终于接触了黑泽明的幼稚。这两个梦,象两篇正义的宣言。里面没有丝毫感性,有的是直接的、外表的简单联想。如果说有梦的因素的话,就是第七个梦中一些颠倒的、噩梦般“不可思议”的花——有的茎自花中长出,上面是奇怪的蕾,类似蒲公英;有的花叶残缺不全(玫瑰)……而这些花全都长在沙漠上,这里曾经氢弹、飞弹横飞。结尾,老黑做了结论:“这些都是愚笨的人类自己行为的恶果!”顺便说一句:现在花农们如果一生能培养出这样怪的花来,那他可就发了。
关于红色富士山的联想,没什么大不了:日本就这么一座山值得拿出来,而核能发电厂的爆炸也没什么大不了。他们自己干的。不用怪别人。老黑真的是老了。
八、水车之村
黑泽明的“桃花园记”。加进了一些现代的想法,比如,用鲜花供奉一个癌症病人的死;没有电力,“到了晚上就应该暗,太亮了看不见星星”;木炭取材自自己倒下的树木,而被抢救下来的“几棵树能给你一林子的温暖(相对于一时一屋的温暖)”;有时牛粪也能做燃料……其中的人物:一个自称103岁、戴着草帽的老人在做水车。后来他参加了一次出殡,死去的老太婆是他的初恋情人,“但她让我失恋,却嫁给了别人!”他笑着说。
最后还是他来给他送葬。
……
这些就是黑泽明曾经有过的梦。
在没有梦的日子了,在怀疑的日子里,这样地看了黑泽明最得意的《梦》。别怪我。一个人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更何况这还是一个梦呢!!如果有一天,人类都做这种梦,那么人类应该早就没有梦了吧?——看,我也“黑泽明”起来!“黑泽明”。这名字叫的好!象一束火把。有一次,我梦见我正在黑暗的沼泽地里徘徊,伸手不见五指,我急需一段木头,好做成火把,照亮我的路程。我经过思索,真的找的了这样一段木头,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将它点起来——于是,“黑泽”就这样“明”了起来。我的文章也就这样写完了。真累!